黛玉葬花与明清文人雅事

北青网
主题:黛玉葬花与明清文人雅事
时间:2018年9月15日晚七点半
地点:北京恭王府大戏楼
主讲:俞晓红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主办:北京青年报“青睐”、恭王府
九月十五日傍晚,北京青年报“青睐”与恭王府携手举办的“2018走近红楼梦中人”主题讲座第一场——“黛玉葬花与明清文人雅事”,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俞晓红教授为大家讲授。在接下来的七天里,贾母、袭人、宝玉、香菱、凤姐、宝钗、湘云也顺次登场,由不同的红学会专家分别带上恭王府大戏楼的舞台。对于“红迷”们来说,连续八场对于红楼梦中人的专家解读,无疑是一场十分解渴的文学盛宴。
【百花生日我同生】
花与少女哲学家
我们知道,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安排的生日往往都有一定的寓意。他为林黛玉设计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是二月十二日。按照古代民间的习俗,这一天是“花朝节”。“花朝”是百花的生日,是花神的诞辰,又是人们护花、惜花的日子。
在小说中,芒种节葬花的前一天晚上,林黛玉因为受了委屈,一个人站在花荫下面哭泣,“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葬花辞》中先设问:“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然后自己回答说:“花魂鸟魂总难留。”第37回咏白海棠诗时,林黛玉有一句“借得梅花一缕魂”。第76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说了一声“冷月葬花魂”。这些都说明曹雪芹是把林黛玉当作百花仙子的代表、花的化身、花的精魂来描写的,所以安排她生在花朝节,让她葬花,吟咏花魂,还用晴雯逝后做了掌管芙蓉花的花神来比拟她。
林黛玉生于花朝,她爱花、惜花、赏花、咏花,又在芒种饯花日葬花、哭花、吟诵《葬花辞》。《葬花辞》又预示了所有青春少女终将飘零的归宿,所以林黛玉葬花不仅引发贾宝玉的共鸣,也引得无数读者为之感叹、悲悯。最早的读者脂砚斋就说:“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这意思是说,葬花是诸少女归宿的象征,葬花吟是为诸少女命运所作的谶语。
林黛玉在诗里发问:我是谁?我像不像花?花这样易飘零,我呢?有一天我是不是也会像花一样飘零?花是这样易落,我的生命是不是也这样易落?所以贾宝玉听了《葬花辞》以后就哭倒在山坡这一边。林黛玉是由花想到自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贾宝玉由花想到林黛玉,由林黛玉想到了袭人、香菱、宝钗,这些人都像花一样,多少年后行将飘零,她们飘零了我在哪里?我都不在了,思花、思柳、思源又归谁人呢?按道理我是这个花园的主人,可是将来有一天这个花园的主人是谁?这是一种宗教式的人文关怀。
所以说他们是早慧的、敏感的,浓于情、深于情,是诗一样的情怀。他们把整个世界想象得那么美好,但又不被眼前的美好所遮蔽,他们想到了未来,所以他们是哲学家。他们想到的是多少年以后我怎么办的问题,而不只是陷于情爱。
【手把花锄葬落花】
明清时期的行为艺术
葬花这样的举动,是不是只有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才会做出来呢?林黛玉被称为“病美人”,那她葬花是不是一种病态呢?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短篇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写了一个叫秋先的花农非常爱花、惜花。他每天灌溉花树,花将开时,他暖酒烹茶,向花作揖,浇奠行礼,然后坐下品茶喝酒。花香的月夜,他常常通宵不寐。花落时,他舍不得那些花瓣,轻轻扫在一起,放在盘子里赏玩,等到花瓣都干枯了,才装进干净的瓮中,浇奠一番,亲自捧了花瓮,在长堤下挖个深坑埋了。这叫“葬花”。如果是一两片花朵沾了泥水,他一定要用清水洗干净,再送到湖水中。这叫“浴花”。
我们看到,贾宝玉把落花用衣襟兜了抖落在沁芳泉中,很像浴花;林黛玉用花囊装了落花埋在土里,就是葬花。如果说贾宝玉葬花的方式是水葬,那么林黛玉就是土葬。
是不是只有诗歌和小说中才会出现这种葬花、浴花的情节呢?明清时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真实情景呢?有的。
明代有个著名文人唐伯虎唐寅,自称桃花庵主,他在前庭开出半亩地,一大半种了牡丹花。花开时邀请好友一起赏花、饮酒、作诗,花落时就叫家仆将落花一一拾起,装入锦囊,葬在药栏东畔,自己作《落花诗》送别,一共写了三十首。
明末有个人叫朱学熙,也曾葬过花。他用来装落花的器皿是古窑器。这件事非常著名,和他同时的一个叫黎遂球的人,就为他写了篇《南禺妙高峰花阡表》来纪念这事,“花阡”就是“花冢”。晚明著名的小品文作家王思任还写了《题朱叔子花阡》、《又为朱叔子题花阡》两篇文章。这说明朱学熙用古窑器葬花,被当作一件风流雅事,得到当时人的赞许。到了康乾时期,有个叫龚炜的人把这件事记载到他的笔记《巢林笔谈》中,并评价此事“有清致”。
明末清初有个诗人叫杜浚,他最喜欢瓶花,在花朵盛开时他珍惜非常;当花儿衰败后,他觉得如果抛在沟渠中,就唐突了花儿,也是自己负心的证明,所以前后聚集了枯萎的花枝共一百九十三枝,结成一束,把花束埋在了草堂的神坑里,还写了一篇《花冢铭》。
另外,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楝亭诗钞》中也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
这些都说明,用瓷器、窑器、锦囊等器物装了落花,挖土掘坑来“葬花”,堆垒花冢,并为花冢写铭、题表、作诗,是明清时期的男性文人们常有的举动。人们不仅没有觉得这个举动怪诞,反而把它当作一件风流雅事来加以歌颂、加以纪念。这样看来,黛玉葬花不仅不是怪事,而且还是这个敏感多情的深闺少女一种风流俊雅的艺术行为,是曹雪芹用了深厚感情精心打造的一个经典艺术情节。
可以说,黛玉葬花情节集中反映了明清文人和闺阁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对如花一样青春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戏中戏 镜中镜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回目叫做“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集中展现了戏曲与小说交互式的叙事进程。它包含了五个交互情节:
一、贾宝玉正读到《西厢记》曲词“落红成阵”时,一阵风过,吹下大片桃花,戏文中所写的景色跟宝玉身临的情境互相映衬。因为他在水边,水仿佛一面镜子,我们可以想象:宝玉用衣襟兜了落花,落花飘在他身上,满身满地都是,这样一个情境就好比是镜中之影。
二、林黛玉从贾宝玉手中接过《西厢记》,觉得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口气读完。接下来贾宝玉就用戏文来试探,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引逗黛玉。黛玉当然不高兴,后来又用了另一句唱词“银样镴枪头”讽喻贾宝玉胆小。这说明宝黛两人智商很高,读过一遍就食髓知味,曲词也是活学活用,你来试探我来回应。有人觉得林黛玉太容易生气了,其实不是。要知道,贾宝玉是借张生唱词来引逗,而林黛玉是一种回复,他们是在一来一往之间,借曲词表达了彼此的亲近,实际上带有撒娇的意味。作者是借助宝黛对彼此的调侃,让读者生发对二人比拟关系的联想,毕竟他们比的是张生和莺莺。
三、林黛玉偶然听到家班小旦演唱《牡丹亭》,正好听到【皂罗袍】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等曲文,从姑苏城来的林黛玉对这些苏白和昆曲唱词一听就懂,所以她首先领略到的就是这段曲词的经典绝妙,她惊叹“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慨叹世人只知看戏,不懂得领略曲词的趣味。
四、林黛玉接着往下听,听到小生演唱【山桃红】曲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心动神摇,如痴如醉,坐在山石上。为什么黛玉的内心被引动、如痴如醉了呢?当然不只是这句词本身。
【山桃红】是《牡丹亭》里入梦的柳梦梅对入梦的杜丽娘表白的一段情词。这个唱词的下面紧接着是什么唱词呢?“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数句,这才是真正的“艳曲”。这里的“艳”不仅是文辞华美之“艳”,亦是男女情爱之“艳”。墙内艳曲的优美深情就像是镜子,照出了墙外听者对爱情的渴望和青春的悸动。由于这是涉及林黛玉隐秘内心世界的描写,作者采取了含蓄蕴藉的叙事态度,有意隐去了曲词的后几句,遮蔽了“艳曲”的全貌,读者读到,也就只觉得是一段惜春叹春的优美诗句罢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没有了,但如果读《牡丹亭》原来的唱词,紧接着就是那样几句。所以如果只读小说表面文字,哪知道后面有那么多扰动少女芳心的销魂句呢?
五、林黛玉听了这段曲子之后联想到了古人的诗词“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等,又联想到刚刚看过的《西厢记》里崔莺莺也有一个曲子“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于是不觉心痛神迟,眼中落泪。这又是从她所听到的唱曲回到了她所阅读的戏文,林黛玉刹那之间就领悟到了青春易逝、生命不永,不知如何才能让她的爱情有一个存身之处。所以她伤痛不已。
在这一大段的文字中,来自《牡丹亭》的曲词和贾宝玉眼中之境、林黛玉心中之情交替出现。戏曲元素与小说情节交互进行,这是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类似于以一种复调的形式将贾宝玉青春的觉醒和林黛玉青春情感发育的刹那过程放慢了来叙述。戏文中的角色情感勃发,对小说中戏外人物心理的发展起着映照和促发的作用。戏文中的崔莺莺与张生、杜丽娘与柳梦梅和贾宝玉与林黛玉三组形象彼此观照,彼此成为了对方的镜子,这是曹雪芹的叙事策略。
【揉碎桃花红满地】
红楼女儿的唯美结局
很多红学家曾探讨过原著中的林黛玉之死是什么样的。有说“玉带林中挂”是上吊,还有说沉水、说投湖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表述,换成“曹雪芹是如何描写林黛玉之死的”更为恰当。
曹雪芹是如何描写的?我们换一个思路来看,有一个参照,就是尤三姐。尤三姐拔剑自刎,本是非常血腥恐怖的场景,她不是一剑毙命,从她拔剑自刎到倒地死去,从今天的医学来看恐怕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过程,当时的场面一定非常血腥,不说到处流血,至少是鲜血四溅。但作者是怎么写的?他只用了两句话“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非常唯美。这说明什么?在作者眼中心中,这些少女都非常美、非常可爱,当她们的生命像花一样飘落时,他一定把它写成诗一样的境界,一定不想让死亡场景变得非常恐怖。
林黛玉是小说精心塑造的第一女主人公,作者一定不会让她遭遇沉水、挂树这样一些有不良后效的死亡方式。从林黛玉惜花、葬花、哭花的审美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来看,我们也可以推知,她是一个对生命极其爱惜、对青春极其珍视的少女,她也一定不会以这种决绝恐怖的方式放弃自己的生命。若她跳入湖中,作者会不会让别人捞起她时是一幅令人不忍卒观的场景?不会的,他一定会写得很唯美。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作者以《西厢记》、《牡丹亭》为曲词映照小说中人物的情景事,是一种戏中戏的叙事理念;作者用《牡丹亭》艳曲警醒林黛玉的少女情怀,以杜丽娘作为林黛玉的镜像,以折子戏《离魂》情境寓示林黛玉之死。那么杜丽娘的死亡方式是否可以作为我们遥想林黛玉死亡方式的参照呢?
杜丽娘是怎么死的?杜丽娘游园惊梦之后、缠绵缱绻之际,重新寻梦,再度来到花园中梅树边,这时候她唱了一曲【江儿水】,发出死后一定要葬于梅树之下的誓愿,这是第十二出《寻梦》中的情节。在《离魂》一出中,杜丽娘哀告她的母亲:“那后园有一枝大梅树,是儿心所爱。我若死后,把我葬在梅树之下,儿心足矣。”为什么?因为她在游园回来入梦之时,是在梅花树边遇到了柳梦梅,所以她生前情系梅树,死后魂守梅根。
【一抔净土掩风流】
林黛玉之死
众所周知,曹雪芹深懂戏曲之美,喜爱《牡丹亭》的精魂,《牡丹亭》对杜丽娘死亡情境的设计,想必也会影响到曹雪芹的文学描写。换句话说,杜丽娘死葬梅花树这一凄美情境可能成为曹雪芹构思林黛玉之死的审美参照。
元春在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离魂》,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离魂》是杜丽娘的死亡,为什么说“伏黛玉之死”呢?也许林黛玉之死就是曹雪芹从《牡丹亭》《离魂》情境中受到启发而构想的。据有关批语来看,他应该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全部,而第一个读者脂砚斋也深懂前因后果,他说这个话是不是一种暗示、一种提醒呢?
明崇祯时,杭州有一个著名女演员叫商小玲,以擅演《牡丹亭》的杜丽娘扬名天下。当时她才十六七岁,但自己有一段伤心的感情往事,她每次演杜丽娘都非常投入,身段声腔都很凄美。有一次演《寻梦》时,唱到“守得个梅根相见”这一句,她一下子扑倒在虚拟的梅花树边,气绝身亡。明末清初之时的很多书里都记载了这件事情,在演艺界也十分著名。
我们读《红楼梦》,发现曹雪芹对戏剧剧名、演出场景、演出环节那样熟悉,随手拈来一部戏就可以寓意一件事情,可以推知曹雪芹对明末清初戏曲的熟知程度。同时,从曹雪芹对《牡丹亭》的文本以及《牡丹亭》演出的喜爱度、关注度来看,商小玲擅演《牡丹亭》而且扑倒在台上这个故事,他应该是熟知的。
以此为基础,应该说曹雪芹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梅下葬香魂,再从商小玲演杜丽娘的梅边断痴情,可能受到了双重启示。因此,要写林黛玉魂断香冢边不是没有可能,它不是一种单纯的重复,而是文学记忆的一种“再现”。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构想:林黛玉惜花、扫花、葬花、哭花,她哀叹“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来年春深之时、情深之处、春残花渐落之际,大观园山坡花树之下、香冢之旁,哀伤至深的林黛玉终于撑不住弱躯,扑倒在树底坟头,与她所埋的落花一般,回归尘埃。
整理/雨驿
发布于:北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