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澳洲汽车制造终成历史,“霍顿”将成进口车

【汽车人】澳洲汽车制造终成历史,“霍顿”将成进口车

最后一颗多米诺骨牌——霍顿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工厂最终还是倒下了,这也为澳洲汽车制造业画上了句号。但是汽车制造业的终结并不是市场的终结,不管汽车制造在不在,市场都在那里。

10月20日,随着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工厂的最后一辆霍顿牌汽车下线,澳大利亚境内最后一家汽车制造厂宣布关门停产,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宣告终结。澳大利亚的国民品牌在走过了109年的汽车制造生涯后,最终没能幸免地撤出澳大利亚。但是霍顿品牌并没有终结,而是转变成成本压力较小的进口车业务。此后的霍顿,就如同嫁出去的女儿,明明生自澳洲,却要以“进口车”的名号销售。

多米诺骨牌式的退出

能够逼走几大世界级的汽车制造商,这也是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的特点之一了。曾经澳洲有四大汽车制造商:丰田、三菱、通用霍顿和福特。三菱在08年经济危机之后就退出了澳洲,成为倒下的第一颗多米诺骨牌。之后坚持了几年的福特也在去年宣布退出,丰田与通用霍顿的撤退计划也随之开展。

【汽车人】澳洲汽车制造终成历史,“霍顿”将成进口车

为什么大家都不待见澳洲?用一句话来解读,就是最简单的成本效益原则。汽车制造业是规模经济,这个规模一方面是指需要的人力,另一方面是指市场规模。整个澳大利亚人口有2400多万,仅比北京市人口多一些。同时劳动力价格又十分昂贵,在澳元水涨船高的时代,这无疑是致命伤。

如果市场规模足够大,或许能够支撑起生产。但是100多万的销量并不足以弥补各项成本带来的压力,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进口车,压缩了国产车的销量。产量难有提高,成本却居高不下。大家相继退出只是时间的问题。

【汽车人】澳洲汽车制造终成历史,“霍顿”将成进口车

有人会疑惑,汽车这么重要的产业说不要就不要了?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许是来自汽车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国家。不可否认,在很多国家汽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当大,所以汽车业自然举足轻重,但澳洲并不是如此。汽车工业在澳洲GDP里占比仅有0.4%,每年政府给汽车业的补贴就有数亿澳元。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汽车制造业并不是香饽饽,而是鸡肋。

市场还在那里

前面所阐述的是澳洲汽车制造业走向终结的原因,并不是说澳洲市场就没有机会了。相反,不管汽车制造在不在,市场还在那里。作为人均GDP达到52214美元的澳大利亚,汽车消费并不是什么问题。事实也是如此,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澳大利亚新车销量为117.8万辆,仅上涨0.2%。但这其中,豪华车市场贡献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汽车人】澳洲汽车制造终成历史,“霍顿”将成进口车

超百万的销量加上利润率高的豪车市场发展迅速,似乎放弃有些可惜。但是放弃了在澳大利亚的汽车生产并不等同于放弃了澳大利亚的汽车市场。在澳洲,汽车关税非常低,在双方签署贸易协定的情况下,汽车进口实行零关税;未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非豪华车采取5%关税。这也是为什么霍顿工厂全部关闭后,仍然立下目标在未来10年内仍会推出24款新车型。采取进口方式销售也成为退出澳洲汽车生产后很多车企的选择。

然而澳洲的百万销量,留给中国自己的机会有多少?虽然澳洲的汽车制造业全面停产,但是汽车市场的竞争并没有减缓。相反,关了工厂渠道还在那里,甚至可以说,把之前投入工厂的精力集中于渠道建设。这对于后来者的中国来说,即使也受益于零关税的政策,但并没有优势。

【汽车人】澳洲汽车制造终成历史,“霍顿”将成进口车

作为发达国家的澳洲,汽车市场相对饱和。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汽车的千人保有量达到600辆,中国整车制造要想在其中分得一杯羹的难度很大。在技术层面,澳大利亚对上牌车辆实行较为严格的ADR认证标准。有媒体报道称,这一标准甚至比欧盟的相关标准还要严苛。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澳洲的市场呢?其实并不是。换一种思路就会不一样。澳大利亚在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工业品占据97%,但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整车贸易量并不大。饱和的市场意味着整车的机会较少,同时也意味着零部件的机会增加。千人保有量达到600辆的高水平,自然会催生巨大的零部件需求。这为中国零部件市场带来的机会或许要远高于整车。(《汽车人》记者/邢秋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网友点评

    二手车

      查看更多二手车
      还有3个信息需要填写哦~
      底价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
      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获取底价

      热门评论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关闭
      文章
      相关推荐
      取消
      取消

      海报生成中

      请稍后

      ...

      长按上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