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与WS-20合体前,运-20竟一直没用上“大涵道比发动机”

每点新防务2017
运-20竟然一直没用上“大涵道比发动机”?
【每点新防务(1387期)6月12日】:这两天运-20换装4台WS-20发动机的图片让人看了很振奋吧!可能不少军迷期盼这一天已经好久了,但在对图片的评论中发现,竟然有人说运-20之前使用的俄罗斯D-30KP-2型发动机是一款“小(低)涵道比发动机”,而现在换装的国产WS-20才是一款“大(高)涵道比发动机”——可之前不是说D-30KP-2也是一款“大(高)涵道比”发动机吗?难道我们搞错了好多年?

其实,D-30KP-2的“前身”D-30KP本身,在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进行研制时,就以较为强悍稳定的性能,成为了包括伊尔-76、A-50预警机在内的多种苏联大型飞机的标配发动机。而其当时因为在D-30KU基础上增加了压缩比和涵道比,拥有了2.24的涵道比,是苏联时期第一种“大涵道比发动机”,因此作为D-30KP升级版的D-30KP-2,也就一直被称为“大涵道比发动机”了。


当然,以D-30KP-2区区2.24-2.36的涵道比,在当今世界“大涵道比发动机”市场中是排不上号的,毕竟与D-30KP-2同期研制的美国通用电器TF39型“大涵道比发动机”,它的涵道比就已经达到了8——是不是已经把D-30KP碾压粉碎了?要知道TF39当时的服务对象,可是远比苏联伊尔-76庞大不少的C-5“银河”战略运输机。所以,这么一比较的话,作为升级版的D-30KP-2现在在我们国产WS-20面前,是不是只有“降级”到“小涵道比发动机”的份了?

当然,作为我们进口大量D-30KP-2发动机后仿制的国产WS-18,理所应当的也是一种“小涵道比发动机”,虽然听说WS-18已经可以量产,但这对于释放运-20全部运力和航程来说,可能依旧不够。毕竟WS-20才是运-20的“原配”,像D-30KP-2和WS-18的使用,只不过是在WS-20成熟前的一种“过渡”。就像歼-20一定要等用上WS-15以后,才算是“完整体”一样。


关于WS-20国产“大涵道比发动机”的消息,其实现在可知的都还比较不确定。但这个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的“明星产品”,据说推力可达13-16吨,涵道比可能会达到5——超过D-30KP-2发动机2倍以上——并配备全权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彻底抛弃了液压控制技术。此外,相较D-30KP-2和WS-18而言,WS-20将可以凭借更省油、推力更大、低空低速性能更稳定的优点,助力运-20飞的更远、运的更多,让我们的子弟兵能够更迅速的到达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

此外,WS-20既然能够以超越D-30KP-2和WS-18的地位成为运-20的“标配”,那么其性能的提升肯定是天翻地覆式的。另外WS-20的稳定性与可维护性也会比进口的D-30KP-2要强不少,据说D-30KP-2单价为300万美元,翻修间隔只有2000飞行小时,总寿命也不过6000飞行小时。而全新的WS-20肯定不会采用这种过时的“定时维护”方式,必定会采用国际上对大型军用运输机发动机发展出的新型“视情维修”模式。通过对发动机进行状态监控,以及结合定时检查、测试,以找出故障隐患或进行即时维修,不再等到固定的飞行小时数进行全面保养。

而运-20和地勤维护如果在WS-20上采用这种先进的“视情维修”模式,将可以有效、及时的发现运-20发动机的任何细微故障苗头,从而对其进行实时维修,以达到提升运-20可使用时间的目的,从而彻底摆脱大型军机服役周期有一半时间都用在等待修理的怪圈中。毕竟美国空军采用此法后,在上世纪60年代就达到了将C-5运输机发动机翻修寿命从1000小时,大幅增加到5000小时的目标;俄罗斯也用这种方法,在2007年将PS-90A2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提升到了最多8856小时!

由此可见,WS-20与运-20的成功“合体”,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对运-20本身性能的提升,还可以借助国际先进发动机维护理念,将自身的寿命进行大幅延长,从而使运-20能在服役周期内飞更多的架次、飞最远的距离。用平时的多次“小保养”,来避免或者延长进行一次“大保养”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毕竟运-20只有飞上蓝天执行任务,它的价值才能被真正的体现出来!

当然,在运-20全面使用WS-20以后,省下来的D-30KP-2除了过渡使用外,可能会有一些“结余”转给轰-6家族,这算不算轰-6“捡漏”呢?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