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鉴公署喻保定莲池 金庸穆旦都是这位知府“后裔”

MrHan-
每个城市规划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与诉求。而每个城市也都经历着变化与承续。当许多人都在用狂热的眼光打量着雄安新区的规划蓝图,一直与它朝夕相伴的保定城区,也在持续规划打造着自己的城市样貌。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清末弘扬新学的京南古城;一座以汽车城、太阳能光伏发电异军突起的制造业城市;一座正在以旅游产业为突破点,以景城一体化为建设方针,寻求京津冀一体化中新地位新战略的新城市。在它的背后,有着更曲折漫长的城市建设历史与文化。
保定东站雕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更渗透到待人接物与风景建筑之中。文人以风景寄托明志,官府以修园刻碑弘扬贤德。在保定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有一处八百年的小园,其中一池塘无人看管自生自强的清莲,在明朝被当地知府以紧挨府衙清水照人而喻为“水鉴”。这座园林,当时也被称为“水鉴公署”。
莲池满池荷花
这位知府名叫查志隆。公元1284年,定兴人张柔兴修的香雪园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他在保定任知府时,园林大门朝北,面对现今直隶总督署门前的裕华路;东面紧挨着的是理刑厅,理刑厅也是大门朝北。理刑厅再往东就是民房。万历十五年(1587年),查志隆与理刑厅商定,高价买下民房,将民房废址改建为南北向的甬道,并环绕莲池和理刑厅修建了环状道路。同时对园林进行缮治,不仅将房屋景致加以修缮,更增添扩建了莲池的台榭舼舟。这次扩建,不仅让莲池成为一座距离官府很近的“公园”,也通过道路将莲池与四周进行了区分。
莲池“水鉴公署”方卓摄
不仅如此,査志隆还为堂题额四个字“正大光明”。在莲池门前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他提出要以莲池湖塘作为一面“水鉴(鉴即是镜子),来验照自己度量是否宽宏,志向是否凝定,施政是否清廉,行为是否符合堂上所挂“正大光明”的匾额之意。同时告诫来此的官吏不要徒事游玩,也要以此水鉴身鉴心,看是否有负皇恩和苍生。
査志隆能如此行事,一来因为他个人的思想与修为。他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后人评价说他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办事有干才。二来,就要说到他的家族,他的姓氏“查(zha二声)”。原来,查家是浙江海宁的一个著名家族。据明清两代海宁查家人口研究表明: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800多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133人。明代以进士及第者有6人;乡试考中举人者有17人。清代考中进士者有15人,乡试中举者有59人。查家祖上“以儒为业,耕读为务,敦睦乡里”。如此的名门望族,如此的学问教育,位列查家第八世的査志隆当然有继承和严守。
金庸与穆旦关系图片来自网络
而查家自明清延续到今日,一直人才辈出。如营养学专家查良锭、医学专家查良镒、计算机专家查良钿、电子学专家查良琦、煤矿专家查良钰……其中还有最广为人知的两位文人:北支的查良铮将姓氏“查”字拆开,取作笔名穆旦。南支的查良镛将名字“镛”字拆开,取作笔名金庸。二人取名的方式不约而同,也都在文化事业上颇有建树,确有先祖遗风。
发布于:河北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