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你改的尾翼毫无用处

本文介绍的车型

文|嗷嗷胡

如果说十代思域(配置|询价)是鬼火少年们的梵蒂冈,那么形形色色的大小尾翼就是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人类早期驯服野生汽车改装店的事迹,源头之一是轮毂,那么之二必定是尾翼了。在少年车神圈子里,车屁股上顶着的那不是尾翼,那是雄鸟耀眼夺目巨大夸张的尾羽,是向同性炫耀挑衅的战书,是向异性释放魅力的散播器。

或许从未有人提醒,小伙子你这个尾翼,除了好看之外再没有半点用了。

——还不如单纯图个凉快:

无论是原厂尾翼还是街道规格的改装尾翼,大体上可以分两类:直接依附在车身上的小尾翼或称扰流板(spoiler),或是带有支架离开车身的大型尾翼。前者,不论原厂还是后改装,有不少是直接贴在车身上的(当然也有小部分用螺栓固定)。后者是更符合大家印象的大尾翼,需要更正经的安装方式。

宝马MPerformance套件中的扰流板

911GT3的尾翼已经是车型名片了

贴片式的小尾翼/扰流板(严格来讲“扰流板/spoiler”与“尾翼/wing”有区分,但这里不细究),广泛引用于量产车上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很多厂商用这种成本低、改动小的部件,来帮助强调运动性的车型突出其运动感。

也因为好拆、易换、门槛低、不易被查处,改装后市场同样很常见,某宝随手一搜遍地都是,快递到家自己动手就能丰衣足食。很多原厂的小尾翼贴片实在太小太羞涩,于是也有了“小贴片”换“大扰流板”的做法。

比如宝马M2(配置|询价)原厂的“尾翼”,细细小小以至于离远一点就几乎被忽略,而更硬核的M2 CS,则换上了更大号更显眼的版本。有些M2车主就会将原来的“小细条”换下,另购更张扬的“尾翼”贴上去。

基础版M2的后扰流板小到几乎不可见

M2CS就张扬了不少,尽管结构没变

但这种扰流板也好尾翼也罢,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尺寸下,不论大小都只是纯粹的视觉装饰而已。

无论何种尾翼,其目的众所周知是为了增加下压力、减少抬升力,提高高速稳定性和过弯速度。原理本人在涉及空气动力学时常提:扰流板会降低车身上方的空气流速、增大上方气压,从而减小车身上下压力差,减小升力暨增加下压力。尾翼则类似飞机机翼翼型倒置,翼片上下压力差形成负升力即下压力。

要让扰流板/尾翼发挥这种作用,首先需要给它们“喂”足高能量气流,而这在街车尤其是轿车房车上,因为驾驶舱的遮挡很难实现。

当然,这块屏幕也意味着威朗(配置|询价)Pro为了有趣,内饰造价又上去了一部分,联想更低的价格,走心了。

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并不会一直紧贴着车身表面流动,在经过座舱这样的凸起形状后,气流“来不及”“回到”紧贴车身曲线,便会在后车窗附近发生气流分离,并在后窗两侧形成湍流。空气由高能量的层流变成低能量的乱流,再撞上后方的尾翼扰流板,已经难以形成足够的空动效果。

草率地讲,就是座舱将迎面而来的高质量稳定气流挡了个够,后面的尾翼只能“吃”到低速、零散、混乱的低能量气流。任何空气动力学都需要流速才能产生效果,于是这样的尾翼自然起不了什么作用。

看看TCR赛车的尾翼高度

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增加尾翼高度,将尾翼“高高举起”避开前方的驾驶舱。但这种做法通常只适用于赛车,街车出于安全等种种原因,布置尾翼时还是只能“躲在”驾驶舱正后方。

平平无奇的街道房车,还想让尾翼起作用?WRC死对头三菱和斯巴鲁最有发言权。在当年的Evo和STI后窗上缘,以及一些改装车身上,都可以发现这么一个梳子般的部件:

不过它并非用于“梳”理气流,而是一排涡流发生器。空气流经这些凸起的尖端会形成一道道涡流,螺旋前进的涡流拥有方向稳定性(联想子弹膛线),并且涡流带有能量的旋转不易被干扰破坏。这些涡流会延缓后窗的气流分离,并阻止了从两侧向后方涌进的混乱气流,从而保证有足够的高能量气流顺利到达尾翼前端。

下面是三菱研发Evo时的试验图,左侧安装了涡流发生器,右侧无。从后窗附近的红色区域面积,可以看左侧后窗下方的表面压力更大,即:涡流发生器让更多的高能量空气到达尾翼前方,而不是直接与后窗分离并绕开了尾翼。

简单讲就是涡流发生器形成一道道涡流,涡流为一部分高能量气流保驾护航,最终让它们“心无旁骛”地“撞上”尾翼。

而对于气流不太理想的两侧,也不是完全就得浪费掉。像三菱Evo的尾翼就拥有变截面设计:翼片在中间迎角较小,适应被涡流“保驾”下的正常气流;而到两端扭转角度增大迎角,尽可能利用两侧相对不利的气流生产下压力。

十代Evo的后车身空动,淡蓝色的车侧湍流被限制在了两侧位置

可想而知,当正经汽车工程师都需要开动脑筋用尽手段,才能让尾翼真正发挥作用,那么仅仅在后备厢边缘贴一条两公分宽的仿碳纤维条,又怎么可能真有什么“下压力”呢?而无论是涡流发生器还是变截面尾翼,都需要经过试验论证确定设计,也不是普通改装者能信手拈来的。

造型比普通房车更低矮的跑车、超跑,在尾翼的使用上会更有优势,所以很多超跑自带尾翼理直气壮。因为它们的驾驶舱更低更流线,形成的乱流更轻微,倾角更大的后车窗也会改善气流分离状况——而这些都是以车内空间(相对轿车)为代价的,有一得必有一失。

真到需要尾翼的级别,原厂自会有安排

更不要说,即便没有气流遮挡、气流分离、乱流捣乱这些因素,下压力来源于速度,因为下压力与阻力相伴而生,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通常只有在100km/h以上高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部件才开始发挥作用,绝大多数需要改尾翼的民用街车轿车,哪怕重度改装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弯道速度。

那些动辄宣传自家车型空气下压力的超跑厂商,仔细阅读他们的详解说明,下压力数字基本都是在描述200km/h乃至极速下的下压力情况。更不要说常规的街道轿车,最多大几十km/h的速度下,再庞大的尾翼也形同无物,无论小“细条”还是大“桌板”,都一样。

当然本人完全没有反对大家改改尾翼、加加风刀之类空动改件的意思,性能之外,视觉和个性同样是汽车改装的重要成果。只是,千万别被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自己的错误认识误导了,误以为自己花重金改装造型夸张的硬核尾翼,就真的能比原先一个细细的扰流条有多大改变。

那还不如改个带遮阳棚的尾翼呢,起码落得个凉快。

相关车型

网友点评

    二手车

      查看更多二手车
      还有3个信息需要填写哦~
      底价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
      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获取底价

      热门评论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关闭
      文章
      相关推荐
      取消
      取消

      海报生成中

      请稍后

      ...

      长按上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