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服百科:希特勒的精锐部队,武装党卫军

战争事典
原著:乔纳森·诺思
译者:姚军
党卫队(德语Schutzstaffel,意为“护卫队”,多指其下辖武装力量,即“武装党卫军”)缩写为SS。这支精锐部队最初是纳粹领导人的卫队,不过随着战争到来,其任务范围也有所拓展。
武装党卫军
1938年时,武装党卫军(Waffen SS,此时仍名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到1940年才改名“武装党卫军”)下辖编制包括4个“旗队”(Stanndarten,即“团”)、2个摩托化营、1个工兵营和多个支援单位。到战争结束时,该部队已经拥有三十多个师,其所辖的80万官兵甚至来自整个欧洲。
制服
武装党卫军在战争开始之前就接收了自己的制服——衣领最初为蓝绿色,其他方面则主要采用陆军的样式,在后续修改中也基本效仿后者。此外,由于之后不再使用那种颜色独特(蓝绿色)的衣领,因此武装党卫军的M1943式制服更是与当时陆军使用的款式极为相似。不过两者还是有所区别——原本位于陆军制服胸部的雄鹰图案被移到了制服左袖上方,并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设计样式;武装党卫军也没有使用陆军的领章,而是佩戴两枚黑色领章(突击队小队长有银色滚边)。其中,右侧领章上是用铝线编织的如尼字母“SS”,左侧则是相关的军衔徽标。
(上图)武装党卫军第2装甲团副官,1944年。老式军帽戴着很舒服,也非常受欢迎。它没有添加加固衬料,给人一种柔软的触感,下颚带可以卸下。此外,帽檐进行过硫化处理,但不是特别坚硬。
武装党卫军成员的军衔徽标一般位于其制服领章和肩章上。其中肩章为黑色,并带有兵种色滚边。他们的兵种色也遵循陆军体系——白色代表步兵,红色代表炮兵,黑色代表工程兵,柠檬黄代表化学部队,粉红色代表装甲兵(但武装党卫军所辖装甲掷弹兵通常使用步兵的白色,而摒弃了陆军中同类部队的草绿色),黄色代表骑兵和侦察部队,浅蓝色代表后勤部队,深蓝色代表医务兵,橙色代表宪兵,浅绿色代表山地部队。许多武装党卫军成员会在肩章上添加花押或部队首字母缩写标志,比如“警卫旗队”(Leibstandarte)师或“元首”(Das Führer)师名称的花押字母,或是表示“德意志”的“D”;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一些人平时会在肩章上佩戴部队番号,但到作战时就将其去掉。
(上图)武装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第26装甲掷弹兵团队员(列兵),1944年。迷彩色调制服有多个不同版本,但多由浅绿色布料制成,然后再印上迷彩图案。它的腰部和袖口各设有一条松紧带,腰部这条可在穿过10个小孔后(将此处)系紧。大部分制服的正面都设有开口,并且可以由此接触到里面的衣服或装备。
军衔标志
具体军衔也可通过位于制服衣袖上雄鹰图案下方、黑色三角形(指向下方)中的V形标志来识别。如果所穿制服不适合佩戴肩章,军官们还可以使用一种黑底绿色横条标志——高级军官则是位于橡树叶图案中的横条。大部分武装党卫军成员在制服衣袖下方佩戴着所属师袖标,少数情况下还会在此处添加表示所属团的标志;标志中的字样由铝线编织而成,图案也带有(在袖标上下的)两根铝线边条。他们在外套里面还可以穿一件卡其色翻领衬衫,这件衬衫同样可以搭配肩章。随着战争的持续,衬衫和制服都逐渐改用了劣质化纤织物制造。
(上图)武装党卫军各衔级所用领章及臂章(括号内为国防军对应军衔)。1. 队员(列兵);2. 高级队员(上等列兵);3. 突击队员(二等兵);4. 分队长(一等兵);5. 三级小队副(下士);6. 三级小队长(中士);7. 二级小队长(上士);8. 一级小队长(军士长);9. 突击队小队长(总军士长);10. 三级突击队中队长(少尉);11. 二级突击队中队长(中尉);12. 一级突击队中队长(上尉);13. 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少校);14. 一级突击队大队长(中校);15. 旗队长(上校);16. 区队长(国防军中无对应军衔,但等同于英美军队的准将)。
帽子
武装党卫军所用头盔型号与本国陆军相同,但他们在头盔右侧白色盾徽上标记的是如尼字母“SS”,左侧则是表示纳粹党的万字符图案盾徽。他们越来越普遍地给头盔罩上了迷彩盔罩(所用色调与迷彩服相同)——它于1937年首次进行测试,武装党卫军到1939年时已接收6800个,参与法国战役的前线部队也及时装备了这种盔罩。
武装党卫军从1943年开始佩戴野战帽。它的正面带有独特的骷髅图案,以及用来将耳罩固定在武装党卫军雄鹰标志上方的两枚纽扣。以上徽标通常都位于灰色或黑色衬布上。他们也使用标准的船形帽,但骷髅图案在兵种色V形穗带(指向上方)的下方,雄鹰标志则在上方。这种帽子一般采用灰色、黑色或独特的沙色棉布制作。
(上图)武装党卫军侦察营三级突击队中队长(少尉),1940年。各国装甲和侦察部队在战争开始后就主要使用黑色贝雷帽(巴斯克贝雷帽)。德军选择的是一个相对大的版本,但事实证明它在车辆内显得过于笨重,并且不方便佩戴耳机。到1941年初,这一型号大多都已被淘汰。
军官使用带有黑色帽墙的野战帽,帽墙上方和帽冠周围均配有白色滚边(但也有人喜欢使用兵种色样式),帽冠采用与外套颜色相同的布料制造;此外,帽墙正面还带有以白色金属制作的骷髅头图案标志。这种军帽的质地较硬,但可以通过拆下里面的支撑物,使帽冠看上去不那么圆润。装甲部队最初使用的是黑色贝雷帽,但因为不受欢迎就很快被淘汰了。
尽管武装党卫军没有派出部队前往非洲作战,但那些驻在意大利和巴尔干的部队仍然使用了热带头盔。
(上图)第3“骷髅”步兵团二级小队长(上士),1944年。这名二级小队长携带着StG-44型突击步枪。它轻便、易于制造且精度良好,每分钟可发射大约400发子弹,所需弹药一般被放在用皮带和卡扣固定的长方形帆布袋里。
外套和装备
武装党卫军所用装备在整体上与本国陆军相同,但也使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皮带扣——绘有一只雄鹰抓住花环、万字符标志和该部队座右铭“忠诚是我的荣耀”(Meine Ehre Heisst Treue)的图案。另外,军官还可以选择一种带有以上内容的圆形皮带扣。
(上图)武装党卫军女性辅助人员,1943年。这些女性成员身穿一种风格独特的外套,位于其制服胸口口袋附近的黑色圆形区域内标有如尼字母“SS”。从袖章可以看出,这名女性成员服役于通信部门。
外套方面最为明显的进步就是迷彩服(Tarnjacke)。它和迷彩盔罩一样于二战爆发前开发,是德军第一种重要的伪装制服(不考虑M1931式帐篷布的话)。这种迷彩服可以反穿,主要采用棉布和人造丝制作,伪装性能和舒适性都很不错,可通过拉绳在胸部位置系紧,袖口和腰部都配有松紧带。它有多个改进版本,早期使用的迷彩图案为深绿,带有深浅不一的绿色斑点,后来还加入了黑色和褐色。著名的“斑点”迷彩图案于1943年投入使用,但并不是武装党卫军单独占有;其后续改良版本中还添加了棕榈叶图案,但用于战争末期的迷彩图案仍是褐色和黑色斑点(于1944年投入使用),并且主要在浅褐色战场环境中应用。
武装党卫军在1944年时配发了一种采用伪装材料制作的制服,用于代替原野灰版本,但数量有限。
各师的区分
武装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成员的袖标上带有“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字样,肩章字母为“LAH”,领章则是如尼字母“SS”;“帝国”师的袖标上带有“帝国”(Das Reich)的字样(从1943年开始使用),领章上是如尼字母“SS”;“骷髅”师的袖标上原本是骷髅图案,但在1943年改成了“骷髅”(Totenkopf)的字样,领章上也是骷髅图案,而不是通常的如尼字母。“霍亨斯陶芬”师、“弗伦茨贝格”师以及“希特勒青年团”师的袖标和领章上都带有如尼字母“SS”。
希姆莱的卫队于1943年被改编为“党卫队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该师士兵在袖标上搭配了“党卫队全国领袖”(Reichführer-SS)的字样,在领章上添加如尼字母“SS”,并且不同寻常地使用了热带制服。“格茨·冯·贝利欣根”装甲掷弹兵师组建于1943年,他们的袖标上带有如尼字母“SS”和部队名称,组建于1944年的“霍斯特·韦塞尔”师也是如此。“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的领章上带有如尼字母“SS”,袖标上则是部队名称,其大部分官兵使用了骑兵独特的兵种色——黄色。“迪尔勒万格”师最初是为那些被调去执行惩戒任务官兵所设的一个旅,他们的制服领章图案是位于一枚手榴弹上的交叉枪管。
本文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