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微在Wezeit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 90 年代的小康之家,那么在你的童年记忆里,一定有这样一张折叠桌。它朴实无华,甚至有点土气,但它却是空间利用的鼻祖和大师。

远看,它是一张方桌子。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走近,它就变成一张圆桌子。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为什么能翻手为方,覆手为圆?玄机就在背后。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四扇折叠合页,设计的恰到好处,只要用力向外掰开,方桌就会立刻变成严丝合缝的圆桌。

从懂事起见到这张桌子,我总会好奇地站在桌子底下,研究它的秘密。在被桌板夹到过无数次手之后,它成了我最初的空间物理学启蒙大师。

这张桌的名字是:“天坛牌方圆折叠桌”。如果你不知道或者没见过,那我只能说你太年轻了。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随着改革的春风这张桌子走进了千家万户。在 90 后们父母结婚的年代,它才是真正的国民大品牌。

国民折叠桌椅,八九十年代的家居实用主义

老物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结实耐用,质量响当当。不同于宜家的小清新和不耐用,老折叠桌采用的是防火板贴面,电镀铁管,可谓是禁摔又禁泡,禁打又禁闹。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兢兢业业三十年,即便桌上的漆都褪了色,仍然屹立不倒。我妈把这张桌子视作珍宝,平时不用,可一到过年过节,它就会奇迹般的出现在客厅里。

不管是吃饭、打麻将、打牌还是喝茶,人少时用方桌,人多时把四周的合页支起来用圆桌,一家十口,完全够用。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厚厚的木板和粗粗的钢管,国民折叠桌就是一个字,稳。承重 200 公斤,毛重 30 公斤,多少人像我一样,有被妈妈喊“吃饭了,去搬桌子”的恐惧?大概只有家里最有力气的人,才能获得搬桌子这项独具挑战性的任务。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某宝店家的宣传

与这张折叠桌配套的,还有同款折叠凳。同样的材质,同样的外表,它的特征也是一个字:稳。另外,它还不仅仅是凳子,还是家庭七大凶器之首。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它被当作凶器的情形往往是这样的:在这张凳子上写作业的你,顺手用圆珠笔在凳子上画了一堆数学题,老妈出汗的臀部一不小心沾满了倒印的阿拉伯数字,怒不可遏的老妈顺手抄起了凳子毫不留情地抡向你。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用来当作凶器时的样子。

以及下面这张高阶版真皮折叠座椅,也曾被当作家庭凶器之一。它曾经是机关大院、领导干部的标配,只有家里最有地位的人,才配坐这张红色的椅子。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不少熊孩子偷偷坐上这张椅子,一面体验大权在握,一面用牙签在皮面上扎洞,那感觉就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给权威捅了一个窟窿。

就是这么几个看上去有点丑的家具,风靡了中国二十年之久。据天坛厂官方统计,方圆折叠桌卖了上亿个,主要出售在八九十年代,现在已经停产。三十年前,上亿家庭都在用它,还不算上盗版,可见它当时有多火爆。

为什么天坛折叠桌火爆全国?结实耐用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八九十年代,城市人均住房严重不足。

大杂院、抗震棚、筒子楼催生的实用家具

“天坛牌”创立于 1957 年,国民折叠桌诞生于七十年代。这个成立于北京、成名于北京的家具牌子,它的产品当然也是为了解决当时北京人的问题的。

建国后、90 年代以前,北京最主要的住房结构有三类:大杂院、抗震棚、筒子楼。

大杂院的前身就是权贵名流们住的四合院。现在去南锣鼓巷,几乎见不到真正的四合院了,因为在 1958 年的“经租房”政策之后,几乎所有私人四合院都变成了如今的大杂院。

所谓“经租房”,就是把私有房收归国有,再由国家集中租出去。经过集中出租之后,原来不到 3 万人的私人四合院,变成了人挤人的大杂院。

挤到什么程度呢?1960 年,北京市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 3.24 平方米。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住一个不到 10 平米的屋子。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里,张大民一家三口住在大杂院里自己搭建的棚子中,七八平米,床中间还有一棵树。这就是老北京的大杂院。

我刚来北京时住的隔断群租房,也差不多只有 10 平米,那时候感觉自己真惨,现在想想,跟三口之家挤 10 平米比起来,一个人蜗居都算豪宅了。

比大杂院惨的是抗震棚。1976 年唐山大地震爆发,距离唐山只有数百公里的北京震感强烈,恐慌中的市民见缝插针,搭起了一个个的简易棚。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本来,计划中的抗震只是阶段性的,谁知在地震棚中生活成了“持久战”。地震过去了,地震棚并没有因此拆除,它们成为北京中下阶层的廉租房,一直存活到 90 年代,成为如今的违章建筑。

而住大杂院、抗震棚里的工薪阶层,做梦都想分到一套“筒子楼”。“筒子楼”是一种兵营式建筑,一条长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所以叫“筒子楼”。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住这种楼,厕所、厨房要和整层楼的人共用,有时候一个单间还会男女混住不少人。在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里,主人公小林千辛万苦从单位分到了一间跟别人合居的筒子楼,从此开始了更加“一地鸡毛”的生活。即使一家人挤十平米仍是生活的常态,但那也比四处漏风的大杂院强多了。

80 年代,不少国企员工分到了“福利房”(很多北京小破老就是当年的福利房),虽然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也赶上了人口出生的高峰。孩子一多,家庭立刻就显得更挤了,这时候符合小空间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天坛折叠桌椅,在搬进筒子楼、福利房的企事业单位员工中流行开来。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一套天坛折叠桌椅并不便宜。1990 年,全国平均月工资只有 178 元,而天坛桌的价格是 200 元左右。买一张桌子,可能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买下这张桌子,跟我们不吃不喝一个月买 iphoneX 的心情大概是一样的。

那是一个拥挤的年代,但我还挺怀念那个一家人挤在一套老公房,围坐在折叠桌旁吃完饭的傍晚。那天,我一边看着电视上播放的国产动画,一边在爷爷奶奶的催促中多吃了几口饭,心里惦记着明天就开学了,暑假作业还没写完。父母脸上浮现出“明天会更好”的笑容,他们相信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就能拥有更大更好的房子,从没想过要让双方父母拿出所有的退休工资。

国民爆款折叠桌,没有它怎么吃团圆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