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韩国人要在身份证上用中文名字?了解后才发现汉字的伟大

月老IN南宁
许多看过看过电影或者影视剧的人,或许都发现过一个神奇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的韩国人身份证上,在韩文的名字背后,都会再用括号用中文写上中文名。
在韩国,对于每个人证明其身份的证件被称为주민등록증(住民登录证)。尽管韩国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在韩文名字背后加上中文名,但在韩文名字加上中文名字的后续,几乎成为了每一个韩国人登记身份证时,约定俗成的操作。
直到2020年,韩国的住民登录证还是可以选择在谚文后缀漢字名。

在韩国全面使用韩文(谚文)后,确实出现过有人呼吁要取消在每个人证件上的漢字后缀,但至今为止,这条呼吁依然被大多数韩国老百姓忽略。
虽然网络上,时常会遇见各种韩国网友,经历撇清儒家文化对于韩国民族的影响,声称各种节日,乃至泡菜和粽子,都是起源于韩国。
但是对于韩文名字后加上中文后缀,却是许多韩国人都默认的情况,并且如果不加上中文名字,还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误解。

在新版的韩国身份证上,韩国人喜欢会用一个括号标注中文名字,其实是无奈之举。
因为现行的韩国文字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至今还采用中文命名,其中背后有着很长的一段渊源。
韩文并不是一开始,就由韩国古代的文化人发明的,而是由汉字繁体字演变而来的一种表音文字。
古代的韩国(高丽王朝)和日本一样,一直都是受到华夏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熏陶。

在清朝前,韩国还没分家时的古代高丽国一直都是都附属于中国,年年向中国各个朝代进贡,并且这个传统延续了一千多年,古代高丽国的上流社会,说汉语写汉字,学儒家经典,他们的科举考试制度,内容都是依照古代中国的形式。
虽然古代的高丽国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始终没有形成文字,在高丽国通行的文字还是汉字。对此,高立国人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并且许多贵族还以懂得汉字为傲。
一直到了1446年,汉语在高丽王朝的角色才发生了改变,高丽国对于民间流传的谚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韩文。

韩剧中的汉字牌匾

韩剧中的汉字告示
韩文是一种标音文字,并不是如汉字一样是表意文字,韩文有着简单易学的特点,大大提高扫盲的效率,但这种方便易学的文字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
由于韩语的同音异字实在是太多了,通过现在的韩文标音根本无法进行分区。
这一例子可以用汉语拼音来进行类比,这例如JiChu这个拼音,如果不写成汉字的话,我们很难区分出到底写的是什么,在拼音文字的语境下,几乎无法区分到“JiChu”底是基础、寄出、还是挤出。
现在韩国通用的韩文,就是和汉语的拼音一般无异的表音文字。

韩剧剧照

1970年,韩国决心对本国文字进行大改革,几经折腾却还是未能完全去除,汉字在韩国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就和同样被华夏和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的日本一样,虽然韩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就全面确立韩文,为正式的官方通用文字。
韩国人,至今不仅还在名字上加上中文的后缀,在任何庄重的节日,例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上,依然都是采用汉字来进行节日标识。
节日之外,韩国人一生中的婚庆嫁娶、红白喜事,在挂帘上依然是用汉字标识,以表示庄重和尊重。

韩剧中的汉字

韩剧阳光先生
韩国的文字改革,只是推广韩文的普及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文这种表音文字的根本缺陷,以至于一个表音文字出现多种解释,在人名上也容易出现诸多错误。
并且韩国有着超过千年的使用汉字的传统,文字改革之后,现存韩国的许多古籍,许多现在的韩国人根本无法阅读,造成了文化断层。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