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教育部:禁止学历歧视!你觉得呢?

金融小伙伴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学历歧视,这个话题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

还有小伙伴在问,人社部已经接着发布通知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这对于现有的学历歧视状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呵呵,年轻人,想的太过于容易了。

"适当降低""或者不再设置"这种根本不够强制的词语,已经显而易见告诉你,一时半会不会有多大改变。

我之前在网上时不时就会看到相关学历歧视的例子爆出,比如说:清华博士经历七个月的简历投递,拿不到一个心仪的单位录用;甚至还有企业HR直接对求职者说:考不上本科的都是智商有问题。

这种直接性的侮辱,我看到这个热搜的时候就很是气愤。怎么考不上本科,连人都做不了了?

第一学历造成的就业歧视情况还有很多,还有现在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要消除学历歧视的现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等着吧!

一、「学历歧视」套路千万种?

1、查三代现象   

在现在这个社会,头上有着清华、博士这样的光环围绕,找工作就一定抢手吗?

当有了清华博士的光环,以为找工作就很简单,其实求职很艰难,是因为有了光环,导致了不好的用人单位不想去,好的单位进不去。

而且本科如果不是985、211的学校,在投简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打回来。

当第一学历不是“985、211”的院校,在要求高的企业里,他们连第一道门槛都迈不进去,因为这些企业招聘首先看的是第一学历,这种查三代现象在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最为严重。

'查三代现象'就这样不公平,不讲任何道理,让你没有办法。

2、盲目的学历崇拜

高学历在用人单位学历歧视和学历内卷的双重捧杀下,让更多的人对学历崇拜,特别是家长迷信高学历。你们哪个过年没有被问过:今年毕业了没有,考上哪个大学啊?

这种风气让整个社会盲目将学历与能力挂钩。学历高=能力强,这种盲目的认知想法。

这样一来,这些二本、三本的学生几乎就没有机会了。于是他们想到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考研究生。考完了硕士,再考博士,一定要弄个名校的学位证书,感觉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然而,由就业市场带来的魔幻考研怪相便出现了。“双一流”高校门庭若市,报录比年年攀升。人人都想上的“双一流”僧多粥少,甚至出现考研时有部分高校将第一志愿学生分数压到国家线以下,转而更青睐于本科985、211调剂生的新闻。

因为“学历歧视”造成的“学历崇拜”也使我国职业院校始终不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去上职业院校成为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家长觉得没面子,自己也觉得不怎么样。还有人觉的去上职业院校还不如不上,这种错误的想法。

3、粗放招人

用人单位招聘只看学历是不是985、211,就断定一定是或者一定不是有用的人才,这样筛选人才的机制才是不公平的,是有极大的问题的。

你根本不能判定双非院校里,没有优秀的人才,985、211出来的就一定有优秀的人才,仅仅凭借学历就把非985、211的院校里的学生一棒子打死,完全不给他们一丁点儿的机会。

二、破除学历歧视

1、国家发布的具体政策

国家为了能够破除学历歧视的风气,也接连着发布了好几条政策。

在2013年,教育部就曾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

要做到“三个严禁”:

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

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在2020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尤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教育部还公开回复称: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官方的正面回应,虽然给用人单位强调“第一学历”的招人来了一个巴掌。但是现象依然存在。

人社部接着提出事业单位招聘不得限制毕业院校,保障职校生平等竞争机会。

让人才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拔高用人学历,不造成人才浪费,或许是能够给烧得过火的“学历至上”社会降温的一剂良方。

2、 结果会怎么样?

我不得不承认,高学历固然是人们获得自我增值、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但是披上了“神话”外衣的标签,就会导致职场追求的太过于盲目。

将不同能力的人才对应到不同的岗位域,把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而学历仅仅是衡量人才与岗位是否适配的维度之一。这才是我们这么辛辛苦苦努力学习想要的结果。

用人单位消除学历歧视,建立以能力为主导评价、选拔人才的体系,将促进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而非只回报给学生一纸文凭,也会引导受教育者以能力提升规划规划学业发展。

这不仅对教育发展有利,而且也有助于用人单位真正提高招聘质量,这才能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希望有更多行业、企业,不再把学历作为判定人选的第一要义,在公平公正的招聘中以创新方式筛选贴合实际需求的候选人,才不至于与具有真本事的优秀人才失之交臂。

三、 禁止「学历歧视」政策到底有没有用?

1、现实情况并不会乐观

要知道,学历歧视并不是说教育部发了个通知,你再去找工作,就没有了。

学历歧视之所以长期存在,屡屡曝光却屡禁不止,是因为负责监管的部门,纵容这种歧视做法。

说白了,学历歧视观念的存在,不但影响公平就业,更严重影响各级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历歧视一直在影响学生和社会对某类教育的认识与选择,进而制约这类教育的质量保障。只要学历歧视存在,就无法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也无法消除社会的教育焦虑和学历内卷。

教育认同度低不重视质量保障—学历歧视加剧”的恶性循环。事实上,我国就业中的学历歧视,并不只是对非全日制学历的歧视,还有对非名校(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歧视。

2、企业「学历歧视」的原因

法律明确禁止,有关部门一再重申,职场学历歧视尤其是在招聘时的学历歧视现象为何仍屡禁不止?

我在开头就说了,这种情况就很难解决,一方面,当前就业市场属于供方市场,用人单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由于有大量符合岗位基本要求的应聘者,即便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与毕业院校等并无直接联系,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会以985、211等学校作为条件,这样的话,在筛选简历上可以省事,

应聘者众多,第一学历首先就可以淘汰一大批人,招聘工作压力顿时就减轻不少。同时,在大众的印象里认为能考上名牌大学、在名牌大学进行过正规学习的人,素质相对较高,划出第一学历这个圈圈之后,可以优中选优,这也能大大缓解招聘工作的压力。

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并未在招聘资格中列明但会以此作为隐性条件,这导致学历歧视难以举证,劳动者很难保障自身权益,因此,又从另一侧面助长了这一不良风气。结果,部分劳动者亦习以为常,甚至有名校毕业生乐于维护这种不良风气。

四、教育理念模式转换

1、政策转型

过去常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家长的眼光只盯着“985”或者“211”作为孩子人生的出路,高等教育这座独木桥的桥面就变得越来越窄了。

高考是强筛选,金字塔尖上的学校进行的是精英教育,中考的政策导向却是减负和优质均衡,九年基础教育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力资源,包括高端人才和各行各业普通的建设者。

一个政策难以彻底解决针对的问题,需要多方面一起改善,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不应仅仅站在个人利益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治理教育生态有超越其领域的价值,教育不能加剧不公平,它要让所有人受益。

政策导向转型的时刻,除了熟悉如何让孩子进入心仪学校这样具体的攻略之外,其实也要理解这一系列动作出台的动机和背景。

2、重视教育,人才济济

双减目的其实一目了然。一方是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以前靠补习班,靠砸大价钱,激素催出来的伪人才。另一方面是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减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大力推行职业教育。让各种人才人尽其用,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普职比严格控制,中考开始分流,将会有更多孩子走上职业教育道路,接踵而来大家会发现职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职业教育开始走向多元化道路。

一些职业本科大学随机出现,仿佛职业教育更加完善,但是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并不多,中专生上大学的门槛依然很高,因此是否降低中专生进入大学门槛被很多人关心。

职业高中升入本科院校和普高生升入本科院校培养方式并不冲突,一个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技能人才,一个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不要对中专生有太多偏见。

中专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教育机制不断完善,这些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会提升,改变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政府致力于加强资本管控和校外培训监管,抑制学科类教育培训的商业化发展,减少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改革,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教育系统,从而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化和全面化。

未来,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教育消费需求增加、教育科技手段更新加快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职业教育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学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实现横向融通,社会资本躬身入局,赋予持续发展动能。

发布于:安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