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与历史更近一步,与生活更近一度

纪录中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历史变幻的时空下,嘉峪关有着不同的风云故事。

嘉峪关之于河西走廊,是纲与目的关系。

对于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以下简称《嘉峪关》)的定位,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该片制片人李东珅如是说,“如果说《河西走廊》是关乎国家经略的纲,《嘉峪关》则是聚焦于一地兴衰的目,但又不止于此。”

从无到有,从荒凉到繁华,始建于明的嘉峪关几经沉浮历尽波折,承载着许多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十一月的到来,也让这座城市掩在风沙中的故事,再度被人们打开。近日,由《河西走廊》原班团队制片撰稿,由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人民政府出品的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在央视、优酷开播,以六集三篇章再现、记录在不同历史时空下嘉峪关的故事。

细品下,虽然是同个班底制作,《嘉峪关》的“滋味”与《河西走廊》又不尽相同。

嘉峪关,隐去的符号

初打开《嘉峪关》的历史篇《边关》与《疆场》,迎面袭来的是带着沙尘、厚重而壮阔的历史感。

负使命、担忧患的嘉峪关,在开国名将、宋国公冯胜的选择下,始建于明洪武五年。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嘉峪关,作为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开始成为明帝国的边塞关城、西北门户。7个羁縻卫所,护卫着河西地区的安全,保护着当地百姓与明帝国,免受来自北元、吐鲁番势力的侵扰。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与历史更近一步,与生活更近一度

从开国建业初的忧患,到永乐朝的边贸互通、万国来朝,再到中后期的土木堡之变、哈密之争、闭关锁国,历经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等数朝的嘉峪关,与明帝国的命运共同浮沉。片中,庙堂与江湖的不同叙事空间相交叠,而情景重现的表现方式,也让人物的悲喜与嘉峪关的命运相交织,历史变得生动鲜活。

在史诗般的大气书写外,嘉峪关的故事也以人物小传的方式多层次打开。在《疆场》中,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其金戈铁马的一生让人动容,面对满速尔汗的入侵,他救援守军壮烈牺牲,彰显着军人热血报国、以身殉职的不屈精神。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与历史更近一步,与生活更近一度

随着英雄的远去,生机勃勃的嘉峪关也迈入了新的篇章。

到了近代篇《曙光》与《铸魂》的故事,惊觉《嘉峪关》与前作的不同。

在这个篇章中,文献资料与画外音成为了叙事的主要手法。而这些资料的来源并不轻松,是李东珅团队花重金由国外图书馆、博物馆购入。对于近代篇,他难掩喜爱地说:“嘉峪关是丝绸之路与长城的重要交汇点,在近代时它发挥着什么作用,有着什么象征意义,这是我们想呈现的。”

看似繁多而枯燥的资料,把嘉峪关的近代史凝成一本无声的相册,以略显寂静的方式,轻轻诉说其波澜壮阔、暗流涌动的百年往事。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与历史更近一步,与生活更近一度

如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1870年,其在《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从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古老的商路。虽然他的七条中国之旅可能并未踏及嘉峪关,但丝绸之路与嘉峪关的故事却是紧密相连。

可以说,在片中有抱着如探险、军事、间谍等不同目的来到嘉峪关的外来者,也有与嘉峪关无直接发生故事的人。其中的一段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当外国探险家深入中国西北,来到遥远的边关嘉峪关时,看到这边竟然都有吸食鸦片的居民,十分震惊。或者说,地处偏远、曾为丝绸之路要塞的嘉峪关,依旧受到海洋文明的侵袭,这背后嘉峪关所暗喻的,恰是彼时正被迫打开国门的近代中国。

“长城是保护的象征,丝绸之路是开放的象征,这样的文化碰撞是有趣的。而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去看,嘉峪关就像一个窗口,通过这里,得以窥见中国近代史的前进历程。” 李东珅解释道。

以外国探险家与中国记者等历史亲历者为独特视角,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被历史进程的主线串联起来,在宏观的叙事背景下,嘉峪关,逐渐淡化成为一个符号。当外国的探险家们在19世纪选择中国西行的起点时,嘉峪关,便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目的地,一个有着中国文化溯源意义的名字。

下一程,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从全国各地为了酒钢发展而来,在火热的炼钢生产中,亲手把嘉峪关建造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嘉峪关的城市精神与市民精神,也在几代嘉峪关人的大炼钢铁、绿化造林等集体事件中得以体现。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现代篇《年华》和《家园》的气质,那便是火热。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与历史更近一步,与生活更近一度

短短6集,表现手法却如万花筒般丰富,《嘉峪关》的三个篇章选择了完全使用了不同的叙事手法,从情景再现、文献画外再到纪实记录,伯璟文化迈出了其创作舒适区,探索出让整部片子不同篇章气质更为符合,层次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

在纪实的镜头下,轻快明亮的氛围中,嘉峪关现代的故事以平凡的人物群像展开。而他们,也是不平凡的普通人。

两鬓斑白的老移民们,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与见证者。在问及这篇的主题时,李东珅顿了顿,给出了“当你老了”的答案,“所有人都有老了的一天,在他们回望青春时,当下的生活又是无法割裂的,这是并行的两条线。”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与历史更近一步,与生活更近一度

在除去回溯其历史意义、战略地位外,在时空的焦点转换下,《嘉峪关》又多了几分对当代、当下的关照,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谈到《河西走廊》的遗憾时,李东珅认为其“对当下生活的呈现不够”。但在《嘉峪关》中,三个篇章把不同历史阶段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挑选的历史事件有代表性的同时,又以不同视角展现着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恰好弥补了《河西走廊》现代篇较少的不足。

遥远历史的风尘与现代热土上的喧哗交相辉映,或许构成了《嘉峪关》最精彩的样貌。

能够看到,在“以《河西走廊》为纲,以《嘉峪关》为目”的结构下,河西走廊的传奇故事变得立体而丰盈,有了更完善、多角度的展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处于古老丝绸之路中的嘉峪关,正以全新姿态融入到新的火热生活中去,恰如同样在积极拥抱世界的中国。

不设限的动力以及“更进一步”

10年,12倍。

从2009年的5亿元起步,国产纪录片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10年间增长了12倍。在这有无限想象力的速度背后,有许多纪录片行业从业者的努力。从文本层面,《河西走廊》《重生》等纪录片绝对算得上这条曲线上的重要节点;而从机构层面,这些作品背后的伯璟文化正在书写这些壮丽的注脚。

2010年到今天,北京伯璟已经制作百余集纪录片,仅仅2019年,制作完成并播出的就高达31集。捧回了“金熊猫奖”“金棉奖”等多个业内专业奖项;在豆瓣上,其制作的《河西走廊》9.6分,《重生》9分,《凉州会盟》8.6分;在B站上,《河西走廊》9.9分,视频观看达到数十万次,有数百个网友自发剪辑的相关视频……

低调的公司,不低调的作品。

面对作品受到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李东珅笑了笑,像《重生》这类党史题材片也获得不错的评分,他表示自己也很惊喜,“我们并没有特意针对市场去做一些调整,而是立足于作品,保持守正创新的初心。”

对于一个民营公司而言,十多年来在纪录片领域持续深耕,勇于肩负起宣传优秀文化的担当,并生产出不同题材、类型的优秀作品,其内在的驱动力依旧是创新。

在内部不设限、不贴标签,以及相对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下,创新反而成为了他们进步的内在压力与动力。谈到伯璟文化制作的优秀纪录片作品,李东珅很谦虚,反而认为很多地方需要“更进一步”,而据其透露,在公司接下来的一些作品中,针对情景重现、解说词等方面,会有一些创作上的新尝试。

穿过万里戈壁荒滩雪山,到达的是熙来攘往的千古雄关;从河西走廊到嘉峪关,也是伯璟文化越过的又一山。

发布于:黑龙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