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Hollywood·干货】复婚喜剧:好莱坞浪漫爱情电影的经典套路

我在好莱坞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戳上面的蓝字订阅“我在好莱坞”

浪漫爱情喜剧的一个亚类型是“复婚喜剧”。这类影片故事中的男女往往在相互斗争中实现自我审视后的成长,国产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都属于复婚喜剧的变体。本文讲解复婚喜剧的人物设置、叙事策略和当代发展等,给借鉴好莱坞喜剧创作的创意人员提供参考材料。。

 复婚喜剧

好莱坞浪漫爱情电影的经典套路

在美国三四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波女权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好莱坞出现了默片时代结束后最受欢迎的喜剧类型——复婚喜剧(Remarriage Comedy)。

复婚喜剧隶属于一个更大的类型范畴——疯癫喜剧(Screwball Comedy),原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滑稽喜剧片,在20世纪三十四年代的经典好莱坞时代,逐渐形成稳定的叙事结构。疯癫喜剧的故事一般都来自于浪漫爱情,主要矛盾聚焦于两性冲突,情节节奏快,以男女吵架斗嘴的辛辣幽默对白见长。

不同于其他疯癫喜剧,常常将两性矛盾的起因归咎于社会阶层和经济背景的差异,复婚喜剧中的两性对抗则更纯粹。男女主人公对彼此都了解非常多,所以一切冲突都是针对彼此个人的,而这些冲突往往来自于性别差异所形成的性格不合,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复婚喜剧这一亚类型中,性格古怪的一对怨侣(佳偶)在一开始就已经结婚/同居,随后的情节大都涉及他们的离婚/分手、复婚/复合。在一个形成固态的男女关系中,他们的战争被他们的关系强化了。作为已经进入稳定期的爱人,男女双方有足够长的时间把早已有之的对抗磨砺成锋利的刀锋,各种矛盾冲突最终形成非常强的喜剧效果。

一, 类型元素

“痛中有爱,爱中有痛”

在传统的疯癫喜剧中,非常侧重于两性争吵斗争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组矛盾会从斗争向吸引转化。

“疯癫喜剧基础成规就是那对相互对垒的情人,他们以十分快的节奏进行着两性对抗”,而且这对情人的对抗往往是“无休止的相互冲突”。当然,这种斗争很多情况下是爱与恨复杂情感的统一体,是“痛中有爱,爱中有痛”的行为表现。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复婚喜剧,拥有疯癫喜剧所具备的一切类型元素:过火的浪漫、癫狂的现实、恶作剧、无害的暴力、身体笑料、语言笑料(尤其见长)、通过视觉或对白形成幽默的性暗示,以及来自人物性格、造型的错位。

二,人物设置

主人公出身中高阶层,男女差异定位触发“笑果”

在大萧条时期,为了迎合社会大众通过娱乐暂时摆脱日常贫困生活的心理,以及对富庶生活的向往,爱情喜剧类电影的主人公通常设定为中产阶层或出身富豪家庭。

女主人公通常各方面都很强,个人条件自不必说,性格尤其强势,男女双方势均力敌,甚至女方比男方更占硬件方面的优势。

那些主动、张扬、毫无畏惧的女性形象在30年代的疯癫喜剧中尤为突出,她们的“疯狂”一方面让男主角不时失去傲慢与尊严,另一方面又弥合着社会阶级间的情感沟壑,使婚姻破镜重圆。在后来优秀爱情喜剧的女主角身上都能看到这种双重的特质。

而主要人物的差异定位不仅仅是性别的、性格的、职位的,也是阶级的、阶层的,更是价值观上的。《春闺风月》(1937)和《费城故事》(1940)中人物所珍视的幻觉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形成了他/她在婚姻价值观上的差异和矛盾,缘此发生的鲁莽决定和拧巴行为导致的各种“错位滑稽”就是这种差异和矛盾的反映。

在人物定位上营造特定差异,不仅有利于喜剧中的笑料设计——喜剧的各种错位技巧要具体落实在特定的矛盾之中——而且会丰富喜剧电影本身的内涵,和激发观众更多的思考。

三,叙事策略

从斗争到复合的关键是自我审视后的成长

复婚喜剧的叙事魅力来自于:它不是通过法律、性、子女来复合,而是来自双方真诚的意愿。 “复婚”意味着对个人的反思,意味着电影叙事中的关键拐点都将和主角的自我成长有关,而故事壳也往往是某种极端事件,将主人公置于某个特殊场景中,为他们的自我审视提供契机。

在常见的复婚喜剧电影中,女主人公通常会已经找到了另一个作为结婚对象的男人,而男主人公作为原配,则利用与之相处多年对她的了解来重新展开追求,最终使她回心转意,重归旧好。常用的套路是男主人公与前妻/前女友回忆美好往昔,而那个倒霉的现任对象则成了外人和电灯泡。

女主人公新找的结婚对象,常常被塑造成一个老实听话、勤奋踏实的形象,尽管与前夫相比,他更和善、更易于相处,然而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番事件之后,仍然会出于真爱而选择原配的那位欢喜冤家。

复婚喜剧中孩子角色的缺失,也映射出男女主人公潜意识中的矛盾:我们究竟需要为婚姻造出一个孩子,还是在婚姻中继续当一个孩子?某种意义上,可以将此看作另一个深层问题的延伸:是否要在婚姻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这也预示着,在重新开始的关系中,他们已不再像之前那么理想化,两人见识过对方最差的一面,因而更珍视最好的一面,即便未来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也有信心去共同克服障碍,度过难关。

四,流行原因

反思两性关系和个人成长,主题深刻且普适

Stanley Cavell在《追求幸福:好莱坞复婚喜剧》一书中认为:复婚喜剧是默片时代结束后美国最杰出的喜剧电影,直接继承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

另外从主题方面来看,复婚喜剧还延续了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风格,并且开创了“旧浪漫喜剧”(强调男性角色的主动)和“新浪漫喜剧”(强调女性角色的主动)之外的另一种浪漫喜剧类型。

复婚喜剧还被看作美国三四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产物和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直接表达,尽管这种看法很表面化,但女性与男性共同经历关于两性关系本质的反思与个人成长,这种主题的深刻性与普适性在今天也仍然被无数浪漫爱情片沿用。

正如所有流行类型/亚类型一样,复婚喜剧与也发展出了它自己易于辨别的、典型化了的演员阵容,包括加利·格兰特、凯瑟琳·赫本、斯宾塞·屈赛等明星。

五, 当代发展

伴随着时代发展,经典时期的疯癫喜剧已经式微,只保留下来部分喜剧元素和剧情特色仍在许多影片中有所遗存。复婚喜剧则逐渐发展为婚姻喜剧,为当代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喜剧视角去观察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发展到六七十年代时,受到北美激进的社会思潮和欧洲电影的双重影响,整个电影市场都在着力探讨古典好莱坞婚姻喜剧中,那些未被充分开发的题材,如婚外情、离婚、夫妻不和谐以及职业冲突等等。创作倾向更是明确,就像战争比和平更具戏剧性一样,求爱也比婚姻更具戏剧性,因此,冲突和悬念大量引入喜剧叙事,内容的品质被提升到正剧(drama)的高度。

虽然婚姻在影片中常常受到质疑,甚至挑战,但往往是由于剧情的需要,结局却也不乏破镜重圆、劫后余生的回归。而一批比较重视探讨现实问题的影片,则往往选择开放性结尾。这类喜剧的名作有《美式离婚》(1967)《丽人行》(1967)《两对鸳鸯一张床》(1969)《花花大少》(1972)《恋爱中的布鲁姆》(1973)等等。

九十年代以后复婚喜剧开始走上了类型混搭之路,出现了《真实的谎言》、《史密斯夫妇》这样结合了“动作+谍战片”的类型元素去讲述婚姻两性关系的电影,还有《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类结合“科幻+脑内神经”去探讨男女情感本质的电影。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在这些影片中,爱情关系往往比较中产化,甚至屌丝化,而不再是早期的贵族化、上层化。复婚喜剧与R级喜剧(性喜剧)结合,产生了《性爱录像带》(Sex Tape)、《邻居大战》(Neighbors)、《四十不惑》(This Is 40)这类探讨中年危机与婚姻关系的电影。

与此同时,“复婚”也是文艺片热衷表达的主题。从伍迪·艾伦多部探讨婚姻的喜剧,到其“接班人”诺亚·鲍姆巴赫的《年轻时候》(While We're Young),再到近年大热的探讨婚姻关系的《消失的爱人》(GoneGirl),这些关于“复婚”的多样化表达,从轻松到沉重,都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两性之战”的深刻洞见。

参考文献:

[1]  李迅:《认识喜剧》

[2]  Falling in Love Again:Stanley Cavell reconsiders remarriage in light of Brad Pitt,Angelina Jolie, and Mr. & Mrs. Smith

[3]  Divorcing the Comedy of Remarriage and the Screwball Comedies,Rosa Maria Strengholt

[4]  Pursuits of Happiness:The Hollywood Comedy of Remarriage,StanleyCavell

来源:凡影Weekly  浅蓝大肥猫/策划/翻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