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不是隐身战机的米格1.44,为何粘上了五代机之名

铁戈飞马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准确地讲米格1.44并不算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它只能算是一款没有完成研发的技术验证机或原型概念机。米格1.44出现在苏联崩溃的前夕,但是由于苏联解体,米格公司遭遇财政危机,无力维持该项目,米格1.44最终只能无疾而终。原本以美国F22为目标的一款隐形五代战斗机,就这样夭折了。

米格1.44项目起源于苏联的双发多用途战斗机(MFI)项目,MFI对标美国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项目,而ATF项目的最终产物就是F22战斗机。1983年苏联确立了MFI项目,并选择了米格设计局的设计方案,这就是后来的米格1.44方案。

米格1.44采用近距耦合鸭翼,无尾三角翼,双发,双垂尾的气动外形,而且为提高隐身性能使用了小号形进气道,并大量应用了复合材料和外倾垂尾设计,采用内置武器舱,计划装备AL-41矢量发动机。米格1.44的外形采用了部分隐形设计,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其机动性能优异,计划配备大口径有源相控阵雷达。而最为重要的是该机曾计划使用等离子隐身技术,利用机体覆盖等离子的方式来回避雷达探测,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进而具备对抗F22战斗机的能力。

米格1.44在设计上主要强调机动性,具备部分隐身能力,为了使用等离子技术,曾预留了一些余地,因为当时苏联的雷达隐身水平与美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隐身战斗机的设计研究理论起源于苏联人乌菲姆谢夫的RCS计算方法理论,不过遗憾的是苏联人自己并没有重视,美国人反而如获至宝,立即应用该理论进行计算模拟不同外形的RCS,开启了隐形战机研制计划,所以美国在气动外形隐身方面反而比苏联人做的好。

当时苏联人认为修改气动外形实现隐身并非自己所长,而且为了隐身而修改机身外形通常会牺牲战斗机的部分性能,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苏联设想下一代隐身战斗机研发应扬长避短,侧重于超机动性能,将隐身性能放在次要位置,气动外形方面采取部分隐身设计以保持机动性和一定的隐形能力,再辅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最终达到较好的隐身目的。在MFI的设计上隐身要求处于次要位置,更侧重于机动性和攻击能力。确定设计思路后,米格设计局便开始着手设计米格1.44。1991年,第一架米格1.44开始进行制造,不过此时苏联已处于末日的前夕,米格1.44还未完成苏联就已经解体,随后米格设计局只能依靠自筹资金进行研发,1994年,米格1.44进行了地面滑跑实验,但是直到2000年它才进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试飞。

此时,因为米格29实战表现糟糕,其出口也变得困难重重,米格设计局也随之开始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无力承担米格1.44的研发费用。另一方面,与米格1.44配套开发的AL-41发动机,等离子隐身技术,大口径有源相控阵雷达,机载电子设备的研发也接连陷入停滞状态。俄罗斯方面研究后发现,米格1.44的迎头RCS在2平方米左右,而F22的迎头RCS却只有0.01平方米级别,其中的差距实在太大。加之米格1.44的相关配套技术也陷入困境,所以俄罗斯最终放弃了米格1.44。俄罗斯经过研究认为苏联的设想已经无法达成,但为了应对美国的F22,俄罗斯启动了PAK FA项目,最终研发了苏57战斗机。

综合来看,米格1.44只是一架具有部分隐身的战斗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代隐身战斗机,而且这一项目也没有完成,距离最后的设计定型还有远。米格1.44作为苏联时代最后一款重型战斗机,其配套设备和相关研究从苏联解体那一刻起,便已经没有了实现的可能,不过广大军迷也难免会对米格1.44的悲凉遭遇感到唏嘘。

发布于:河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