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治好了散装江苏?

新浪新闻在场
最近,“散装江苏”的网络梗又成了讨论焦点,原因是十三太保在“苏超”联赛踢得发狠了忘情了,球场上“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球场下“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本地观众久违地体会到了足球作为竞技体育的魅力。
连不看球的江苏人都主动走进了体育场,给自家球队加油助威。在“散装江苏”天然话题度的加持下,和“贵州村超”一样,“苏超”席卷互联网。
那么,“苏超”到底有什么看头?本地人又怎么看待“散装江苏”?
啥是“苏超”
在知道啥是“苏超”之前,你肯定已经在网上看到过包括但不限于“南通VS南京谁是真南哥”“太湖三傻”““常州三连输:吊州→巾州→丨州””“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比赛可以输,但是绝对不可以输给南京”等等梗图,评论区精彩程度不输梗图“建议江苏IP起码精确到地级市,要不然有点分不清敌我”,似乎没有那个地方能像江苏这样完美适配地域梗。
“苏超”确实火了。过去一个月,“苏超”上了微博热搜榜43次,社媒平台#苏超 #苏超联赛 44万讨论,6000万浏览,短视频平台相关视频25亿次播放。
联赛现场上座率惊人。尤其是第三轮,场均上座率15025人,其中徐州VS连云港、盐城VS淮安观众达到了2.2万余人。要知道中甲联赛场均只有6467人,职业联赛天花板中超场均19431人。
言归正传,“苏超”是2025年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的简称,由江苏省体育局与江苏省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省南通、盐城、南京、宿迁、徐州、淮安、扬州、连云港、镇江、泰州、苏州、无锡、常州13个设区市各派一队参加。
据官方对外称,举办“苏超”是因为去年12月举办了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南京VS苏州的对抗赛,见效果不错于是决定推广到全省13个城市。从今年1月份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今年3月江苏省体育局曾强调,“坚决抵制‘假赌黑’等违规行为”,并要求各地体育部门和宣传、文旅等部门加强协作。
赛程设置为从5月10日开始,一直踢到11月,共86场比赛。分为常规赛和淘汰赛,常规赛中,13支参赛球队将进行13轮主客场单循环较量;淘汰赛阶段,排名前八的球队将采用单回合淘汰赛制产生四强,直至最终决赛。
目前,“苏超”赛程未过半。常规赛第三轮对阵刚刚在端午假期结束,6月14日即将开启第四轮常规赛对阵,积分榜显示南通队位列第一,第13名是常州队。
参赛球员资格有严格规定,不仅有年龄要求,还有中国国籍、身份证号、户口、社保,甚至学籍等一系列要求。
首先,必须是16周岁至40周岁的中国籍男性,这意味着不能请外籍球员。其次,要拥有代表市户籍和今年1月起不间断社会保险缴纳证明,或者拥有代表市学籍,或者身份证号前 4 位为代表市属地;报名确定后当年度不得变更代表队。
不考验任何足球技能,真正的 "零门槛准入"。13 支球队中既有前中超球员,也有外卖小哥、大学生和个体户。
除此,“苏超”还明确规定限制职业球员。现役职业球员若想参赛,除了上述规则,还需要满足曾在代表城市职业俱乐部一线队效力 5 年(含)以上,或者曾在代表城市学习 5 年(含)以上,且限报 3 人。
对于结果,观众们更在乎过程,“没人知道冠军有什么奖励,闭眼就是争”,因为“第一名是谁不重要,但不能是第十三名。”
呐喊90分钟不看球,只为“和球员一起战斗”
6月1日,盐城VS淮安主场作战,是上座率最高的一场对阵,22613名观众来到了盐城奥体中心观赛。
一位现场球迷小周告诉《新浪新闻在场》,刚开始时官方还担心没观众来看,主动给企业、单位赠票,没想到后来上座率爆满。门票放了好几轮,都是妙售空。自己抢到第四轮才蹲到,同行的朋友都没抢到票,加价买到了客场观赛区门票,他很激动:“本地人很缺这样的娱乐活动,大家能热闹地聚在一起。”
小周看球已有20多年,最喜欢意大利AC米兰队,每年都会购买一件正品球衣。但他觉得“自己城市的球赛肯定不一样”,他想要去现场支持。
6月1日那天,盐城奥体中心的停车场几乎找不到停车位,还有没抢到门票的球迷在门口碰运气,喊道“有没有人转张票?”,不过没得到回应。场馆里开放的位置几乎都坐满了人,年龄从20岁到50岁都有,大部分是年轻人。“观众都全神贯注,尤其是啦啦队,他们真的很辛苦。”他说。
小周说的啦啦队,则是一类很特殊的观众,那就是“助威团”。比赛日,被称为“战斗组”的200名成员必须提前到位,服装口号和歌曲整齐划一。若遇客场,他们早上9点出发,晚上12点才能到家,这群人不看球,他们用90分钟不停歇的呐喊与球员“并肩战斗”。
盐城队助威团由“登云球迷会”负责,负责人之一占龙龙对《新浪新闻在场》表示,这个球迷会是一个民间助威团,只要球迷实名认证即可入群,不属于官方组织。刚开始成立于2023年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冠军联赛期间,原本只有志同道合的十几个球迷,今年“苏超”以来,已经迅速扩大到两千人。
而他们会在这2000人中征集200名志愿者加入“战斗组”,领喊、鼓手以及志愿者们需要根据场上进攻、防守的不同形式变换口号。
赛前预热喊:
“这里是?”“盐城!”“我们的目标是?”“胜利胜利胜利”鼓手击鼓5点,全场喊“盐城队!”我方进攻时:
咚!咚!“杀”咚咚!咚!咚咚!“盐城队!”
对方球员进攻时:“嘘”
比赛胜利合唱歌曲《shalala》,比赛打平或失败:咚咚咚咚!“继续战斗!”
占龙龙觉得,球员表现得都非常好,球队成员都是13个地级市精挑细选出来的,实力已经无限接近于职业选手,大家都说这场比赛已经达到了中乙(职业联赛)的水平。
谈起球迷会未来的发展,他说:“没有太好的头绪,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指导。我们想成为盐城比较有影响力的球迷会,但实现这一目标,要做的还很多。”
“苏超”治好了散装江苏?
“苏超”爆火后,有人认为这让江苏各个市之间交流更多,江苏人也更加团结了。
小周觉得江苏并不“散装”,虽然很多人自报家门会精准到市、县、甚至小区,那是因为江苏方言太多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出去还是很团结的,属于“形散神不散”。
在他看来,“苏超”让江苏各个市之间更加团结了。“江苏的竞技体育运动偏少,互相之间情绪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这种比赛会增加身份认同,体育本身就是让人积极向上的。”
有人反对。
同为盐城人的查理姐姐从不看球,端午节返乡她临时起意想带球迷父亲去看“苏超”盐城主场对阵淮安的比赛,父亲起初看不上,“盐城还能搞什么好比赛?”但当听说现场会有1万多人,而且苏锡常已经垫底了,这位快要60岁的老盐城人立马来精神了“那我们北方的城市肯定踢得更好。”
6月1日,父亲和查理姐姐第一次走进了盐城的奥体中心,“草坪很漂亮”给俩人带来了不错的第一印象。天气虽飘着小雨,现场的气愤却没有冷下来。啦啦队声势浩大,主持人带领观众玩起了人浪。开赛20分钟后,父亲已和邻座聊起战术,甚至给看不懂球的女儿讲解“这球有威胁”“这可能是主场哨”。
查理姐姐向《新浪新闻在场》分析,对于父亲来说,这次体验让他对盐城更加有归属感。
“以前他也经常开车路过奥体中心,但从来没进去过。作为纳税人,除了觉得我们道路建设的好、出行方便之外,没有以主人公的状态享受过这些娱乐设施。这次他有了一个从0~1的体验。”她说。
散场后,父亲又到女儿的帖子下评论,“为我们盐城有能容纳几万人的奥体中心而自豪!为我们盐城比赛场上敢打敢拼的小伙子们自豪!也为能捕捉到我们一代心中自豪的宝贝女儿再自豪一次!”
但是“让江苏人更加团结”,绝无可能。
微妙的地域“较劲”弥漫在江苏人的人生中,根深蒂固。
“念书的时候老师就讲,我们的文化课不如苏南,要学好数理化,然后数理化又学不过南通。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苏南的亲戚回来,一家子的讨论就会变成苏南苏北之争。假如一个苏南的阿姨问你老家哪里的,只要你答盐城,她马上来一句苏北的,甚至可能还会问你们那通高铁了吗?”
查理姐姐知道,“她可能真的只是好奇关心,但是在我们这儿听下来就会不适。”
“散装”,刻在江苏人的生活方式里。
省外的江苏人老乡情谊比较浅薄,“我出门一般不会说我是哪里的”,查理姐姐说,以至于有位曾经在北京共事过三年的同事,直到“苏超”才互相知道对方是江苏人。
100个江苏人眼里有100个不同的江苏,到底“散不散装”,“苏超”是加剧刻板印象还是让江苏人变得团结,连江苏人自己也无法统一。但与《新浪新闻在场》交流的观众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这终究只是个梗,大家一笑了之也就罢了。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