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既考操作技术,更练工程思维 一场机器人大赛折射工科人才培养方向

新华报业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中国江苏网讯 一个又一个机器人或弹跳起步、或花式“套圈”、或跨越障碍、或精准接抛球,“忙”得热火朝天……7月6日至8日,来自81所院校的150支队伍、3000余名学生相聚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参与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经过激烈角逐,电子科技大学凭借速度与准度的双重优势卫冕成功,将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的比赛。

跨学科组队 机器人花式玩“套圈”

今年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比赛项目分别为“吴哥之花”“机器马术”和“机器人排球”。其中,“吴哥之花”由本年度国际赛事承办国柬埔寨制定比赛内容和规则,“机器马术”要求机器人完成速度竞赛和障碍赛,“机器人排球”属于新增项目,更考验机器人的视觉能力和定位能力。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吴哥之花”项目任务是由“小兔”机器人和“大象”机器人合作,在类似“吴哥窟”的几根柱子上空“玩”套圈游戏,比赛中红蓝两队同场竞技。“‘小兔’机器人需要完全自主取圈、投圈,‘大象’机器人可以人工操控。2个机器人可以相互配合,将40个圆环投向场内的11根立柱,得分高者获胜。”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王旭告诉记者,比赛既是技术中的较量,也是心理的较量。

“比赛前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案,也舍弃了很多,最终靠创新求胜。”获得冠军的电子科技大学limiti机器人队队长周羿表示。东道主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大二学生孙博宇告诉记者:“我们这支队伍的同学们来自不同专业,跨学科组队,除了技术要过关,团队合作更重要。”

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郗安民表示:“在今年的比赛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参赛队伍特别是几支传统强队机器人的定位、视觉、软件水平都有所提高,这也反映出我国机器人后备人才队伍充足。”

拼搏进取 多年来走出多支创业队伍

赛场上是竞技时刻,赛场外是不同团队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时刻。每年在赛场上出现的新技术,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正是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

记者发现,赛场上的机器人“长相各异”,使用的材料也五花八门。有的身上绑着好几个雪碧瓶,有的身上贴着纸壳,还有的脚踏“风火轮”。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运输的关系,这些机器人都是几乎“零散”地被运往赛场,参赛者需要提前一周以上抵达、熟悉比赛场地,进行安装调试。很多队员会在调试场馆席地而睡,睡醒之后继续修改编程和技术问题。“拼搏精神的背后,体现的是我们青年人投身科创的决心。”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樊卫华表示。

“机器人大赛每年的题目都是在上一届比赛之后公布,对于参赛队员来说,需要准备将近一年的时间,从零开始,意味着长周期、高难度、跨专业协作。”王旭告诉记者。

“在备赛阶段,同学们所遭遇到的解题方案和技术上不断迭代甚至推翻从头开始的过程,也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完整的产品研发过程,给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这样的比赛,对任何一名参赛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2005年参赛队员、深圳市奇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哲表示。

多年来,机器人大赛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培育了大量的卓越工程师和优秀企业家。“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创业企业中,有190多家的创始人和CTO曾是大赛的参赛队员,如大疆、普渡、极智嘉等。”王旭透露。

实践中创新 重在培养工程思维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行业使用机器人的意愿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机器人市场持续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人才稀缺。

在大赛期间举办的科创工程师人才培养大会上,工信部人教司巡视员张红岩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更需要一大批卓越工程师‘挺身而出’,在‘卡脖子’领域打破封锁、实现突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陆际联表示,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提升工程能力。

陆际联说:“工程人才培养的诉求,很大的一点就是要去实践。需要懂技术、善沟通、会管理。在实施工程中,可能使用的不是最新的技术,但一定是成熟、稳定的技术,并根据现场环境创新。”在他看来,工程人才的思维方式,只有在具体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不停地调试、改进,直到成功,才能够从中发现规律,感悟道理。

近年来,我省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更加注重工科人才的实践性和跨专业培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江阴校区执行校长陈钱表示,南京理工大学着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研学融合”工程科学家和应用型工程师,回应国家战略需求。“我们致力培养一大批对工程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多种类型的杰出工程人才。”

发布于:江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