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日报】第1690期 | 20230403 星期一

脑科学世界
4.3 脑科学日报| Cell子刊:发现驱动节食后体重反弹的神经环路机制
brainnews
,
将在04月04日 14:00 直播
预约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帕金森病细胞治疗学术研讨会
视频号
服务全球华人脑科学工作者
公众号
科 学 时 讯
1,Cell子刊:节食减肥后体重反弹真不赖你!驱动节食后体重恢复的神经回路,会让你更饿!
来源:生物谷
下丘脑的弓形核(ARC)被认为是驱动体重恢复神经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AgRP神经元是与驱动饥饿感最密切相关的ARC神经元群,目前,对于减肥引起的ARC神经回路改变与反弹过程的调控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深入了解。近日,Cell 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发现了导致节食后体重反弹的神经突触PVHTTRH/AgRP,会诱发小鼠禁食后大脑中触发更强的饥饿信号,进而导致摄食量和体重增加。
阅读链接:Cell子刊:节食减肥后体重反弹真不赖你!驱动节食后体重恢复的神经回路,会让你更饿!
2,Nature子刊:颠覆性发现,运动锻炼对大脑认知或无积极影响
来源:生物世界
定期锻炼被认为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对认知和认知表现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近日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对24项荟萃分析开展的伞状综述指出,对健康人士来说,几乎没有证据证明规律的身体锻炼与改善认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研究结果并未排除锻炼对健康人群认知的潜在益处,但强调了目前只有很少的证据能支持这方面的关联。
阅读链接:Nature子刊:颠覆性发现,运动锻炼对大脑认知或无积极影响
3,Cerebral Cortex:脑际神经耦合是衡量说服行为中信息有效传递的有效客观指标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说服是促进信息传播、人类社会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是什么人际神经通路决定了自然二元说服情境中,说服信息的成功传递和生效?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李先春教授团队采用改编的北极求生任务范式,同时结合基于近红外功能成像(fNIRS)双人神经活动同步记录技术,对该问题进行解答。研究发现,相较于说服失败条件,说服成功条件下说服者的颞上回与被说服者的额上回(CH42-CH2),以及说服者的额上回与被说服者的额下回(CH21-CH14)的脑-脑耦合显著强度于说服失败条件。说服任务开始后的约22s,即对应第一个论点阐明完后,脑-脑耦合就可以有效预测说服成功与否。该发现提示该时刻可能对应了自然说服沟通过程中说服生效的时刻。反应最初论点的说服力可能是激励个体态度、行为发生改变的关键一步。
阅读链接:Cerebral Cortex:脑际神经耦合是衡量说服行为中信息有效传递的有效客观指标4,ACS Cent Sci:生物感受器实现脑内激酶抑制剂的无创成像
来源:王初课题组
脑内激酶失调与脑癌、神经退行性变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但是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并不能反应大脑中的水平,因此筛选在大脑中起作用的激酶抑制剂是具有挑战性的。近日一篇研究报道了基于最近优化的荧光素酶-荧光素系统的激酶调制生物发光指示剂(KiMBIs),用于大脑中药物活性的无创纵向成像。实验结果表明,ERK KiMBI区分了脑穿透性和非穿透性MEK抑制剂。随后他们使用ERK KiMBI来筛选ERK抑制剂的脑疗效,确定temuterkib是一种有前途的脑活性ERK抑制剂。
阅读链接:ACS Cent Sci:生物感受器实现脑内激酶抑制剂的无创成像
5,Nature Commun.:载药脂质纳米颗粒可加强针对胶质瘤的抗癌免疫和放疗
来源:奇物论
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标准的关键组成部分,放射治疗可诱导多种免疫抵抗机制,如CD47和PD-L1的上调。基于这些放疗引发的过程,美国西北大学Maciej S. Lesniak、Jason Miska和Peng Zhang合成了桥接脂质纳米颗粒(B-LNP),通过抗CD47/PD-L1双连接将肿瘤相关髓细胞(TAMC)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进行结合。
研究发现,B-LNPs通过阻断CD47和PD-L1可促进TAMC吞噬活性。为了增强T细胞募集和抗肿瘤反应,作者用B-LNP装载了干扰素基因刺激的非核苷酸激动剂diABZI。负载diABZI的B-LNPs的体内治疗诱导了TAMCs的转录组和代谢转换,可将免疫抑制细胞转化为抗肿瘤效应物,从而诱导脑肿瘤中的T细胞浸润和活化,协同放疗进行胶质瘤治疗。
阅读链接:Nature Commun.:载药脂质纳米颗粒可加强针对胶质瘤的抗癌免疫和放疗
6,脑内动脉瘤破裂微创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分析
来源:梅斯神经新前沿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大脑和周围膜(蛛网膜下腔)之间的间隙出血。如果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或死亡。然而,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可能会继发不良事件(AEs)或并发症。
近日一篇研究纳入瑞典神经外科中心收治的动脉瘤性SAH患者在3.5年内进行了前瞻性登记。在这项全国性调查中,25%的脑内动脉瘤破裂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了术中AE。虽然大多数手术患者的结果是好的,但AEs与不利结果的风险增加有关。
阅读链接:
脑内动脉瘤破裂微创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分析
7,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也相害?
来源:雷雳和学生们
许多研究已证实,相似性在许多情形下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尤其当双方拥有许多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上的共同点时,相似性可能更具吸引力。然而,当涉及到社会比较时,这种相似性是否依然百利而无一害呢?近日一篇发表在Psychology Today上的文章发现,个体会被那些被视为是“更好的自己”的人所吸引,但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异太大,这种吸引力便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线下见面的情景中。为了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的目标,人们会寻求与那些跟自己互补但又不会威胁到自己的自我评价的人交往。
阅读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也相害?
8,AI大模型可能会自我纠正偏见,前提是主动要求它们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众所周知,大型语言模型产生的内容时常会包含偏见,这主要是因为其训练时使用了大量的有毒的、有偏见的、人类产生的数据。近日,Anthropic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的一篇新研究发现,如果这些模型足够大,那么在人类有意帮助训练它们的情况下,它们可能能够自我纠正这些偏见。有意思的是,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提出要求。
阅读链接:
AI大模型可能会自我纠正偏见,前提是主动要求它们
审校:Simon
前 文 阅 读
4.2 脑科学日报| Nat子刊:压力大到抑郁,补充益生菌能补救吗?
4.1 脑科学日报| Nature:睡眠期间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竟然整晚在“打架”
发布于:浙江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