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安在线:科技光环褪色后的全面溃败

滚动消息
(转自: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众安在线,这家曾被誉为“保险科技第一股”的公司,如今正深陷市值折损、业绩滑坡、科技光环褪色、研发降费与合规危机的泥潭。自2017年以“三马同槽”(马云、马化腾、马明哲)的股东背景登陆港交所后,众安在线一度市值突破1400亿港元,市盈率高达1.4万倍。然而,十年过去,其市值已缩水超千亿元,股价从巅峰时期的97.8港元/股暴跌至不足13港元,跌幅超87%。2024年,其总保费收入虽达334.17亿元,同比增长13.3%,但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85%,仅为6.03亿元。更令人唏嘘的是,其被恒生科技指数剔除,彻底暴露了“科技外衣”下的传统险企本质。
众安在线的市值蒸发并非偶然,而是资本对其商业模式和科技属性彻底失去信心的体现。2023年,其因出售众安国际股权获得37.84亿元的一次性投资收益,全年净利润暴增至40.78亿元,但这一“财务魔术”并未掩盖主营业务的疲软。2024年,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其经调整净利润仅2.94亿元,同比微增105.4%,远低于市场预期。更致命的是,其综合成本率从2022年的94.2%攀升至2024年的96.9%,接近盈亏平衡线,承保利润同比下降24.4%至9.9亿元。
与传统险企相比,众安在线的盈利能力毫无优势。2024年,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等头部险企的综合成本率普遍在95%以下,而众安的96.9%已逼近行业临界点。更讽刺的是,其科技分部虽首次实现盈利,但收入规模仅为9.56亿元,占总营收的2.86%,远低于同业。相比之下,友邦保险、中国太保等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科技投入占比均超过5%。众安在线的“科技”标签,早已沦为资本市场的噱头。
众安在线的“科技驱动”战略曾是其核心竞争力,但如今却成为最大的短板。2024年,其研发投入降至8.46亿元,同比减少3.46亿元,降幅达29%;研发人员从2023年的1212人减少至1077人,近乎腰斩。更令人担忧的是,研发费用中用于系统维护的比例高达70%,真正用于创新的比例不足30%。相比之下,中国平安的研发投入占比长期维持在2%以上,且聚焦于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而众安的“无界山”云端核心系统虽支撑了百亿元级保单处理能力,却未能形成差异化壁垒。
科技业务的“去科技化”趋势愈发明显。2024年,其科技分部收入同比增长15.3%,但净利润仅0.77亿元,与2023年亏损4.68亿元相比,扭亏为盈的“胜利”更像是账面游戏。反观友邦保险,其2024年科技投入占比达4.5%,并凭借智能核保、健康管理等创新业务实现保费增速超20%。众安在线的科技输出业务,虽覆盖IFRS17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领域,但客户多为中小型险企,缺乏头部客户背书,收入天花板明显。
众安在线的合规问题早已成为公开伤疤。2024年4月,其因隐瞒关联关系、虚假列支费用等违规行为被罚款180万元,相关高管被警告并处罚款;2024年“3·15”前夕,上海市消保委点名其营销电话骚扰问题,公司回应称“多数为外部电信诈骗”,试图甩锅推责。然而,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针对众安的投诉已超1.1万条,涉及“首月0.6元”诱导投保、自动扣费、拒赔争议等问题。消费者反馈显示,其“魔方业务”通过低价吸引用户后,保费骤增至数百元,且停保流程复杂,投诉处理效率低下。
与同业相比,众安的合规风险尤为突出。2024年,其因“首月0.6元”营销策略被监管部门点名整治,而水滴保险、泰康在线等同行则通过优化条款透明度、加强消费者教育缓解争议。更严峻的是,其虚拟银行ZA Bank虽净亏损收窄至2.32亿港元,但存款与贷款规模虽增长,却依赖高息差和单一客群,抗风险能力存疑。相比之下,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数字银行通过风控模型和场景化服务,实现了稳定盈利,众安在线的银行业务显然缺乏可持续性。
研发投入的削减直接导致众安在线的产品创新能力枯竭。2024年,其健康生态总保费虽突破百亿,但综合成本率高达95.7%,赔付率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数字生活生态虽保费增长28.9%,但宠物险综合成本率逼近99.7%,近乎亏损边缘。更致命的是,其核心产品“尊享e生”百万医疗险虽历经25次迭代,却未能解决续保不确定性、理赔门槛高等痛点,导致用户留存率持续下降。
与同业相比,众安在线的产品矩阵缺乏差异化。水滴保险通过“水滴保”平台整合健康险与重疾险,客户粘性显著提升;泰康在线则深耕养老社区与保险联动,构建了闭环生态。而众安在线仍依赖“嵌入式”模式,通过电商平台、航旅平台等渠道销售标准产品,缺乏自主定价权和用户运营能力。2024年,其自营渠道保费占比降至22.3%,付费用户数同比下降16.7%,人均保费虽增至788元,但用户价值挖掘能力不足。
众安在线的内部治理矛盾也暴露无遗。2024年,其员工总数减少10.6%,雇员福利开支同比减少23.6%,而执行董事薪酬却逆势增长21.96%,姜兴等高管薪酬突破400万元。这种“高管涨薪、员工降薪”的操作,不仅打击团队士气,更折射出管理层对成本控制的短视思维。相比之下,中国平安在2024年将科技投入占比提升至3.5%,并通过“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实现净利润增长12%。
互联网保险市场的红海竞争,进一步挤压了众安在线的生存空间。2023年,互联网财险保费增速从2022年的33.1%骤降至5.5%,CR3市场份额从57.6%跌至50.2%,竞争格局高度分散。众安在线虽仍是行业龙头,但其市场份额正被新兴玩家蚕食。2024年,水滴保险、致保科技等平台通过灵活的产品设计和精准营销,快速抢占下沉市场。而众安在线却因“魔方业务”引发大规模投诉,品牌形象受损。
众安在线的困境,本质是“科技幻象”与“规模陷阱”的双重打击。其早期依赖股东流量红利和生态嫁接模式扩张,却未建立真正的技术壁垒。如今,传统险企加速数字化,新兴平台以敏捷创新突围,而众安在线却陷入“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同质化→赔付率上升→利润压缩”的恶性循环。
当下众安在线若想破局,亟须重构科技投入方向,从系统维护转向AI风控、智能理赔等高附加值领域;优化产品结构,减少低毛利的退货险、航延险等业务,聚焦高价值健康险与车险;重塑合规体系,杜绝“首月0.6元”等违规营销,提升消费者信任。然而,以当前的治理结构和创新能力,其能否在红海中杀出重围,仍是未知数。
从“保险科技标杆”到“传统险企”,众安在线的陨落不仅是自身战略的失败,更是互联网保险野蛮生长后监管收紧、流量红利消退的缩影。当“科技”沦为贴金标签,当“创新”沦为营销噱头,众安在线的溃败,或许只是行业洗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