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两年前,我从铃木雨燕换奥迪A3(配置|询价)的时候,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
其实最开始我并没有将换车目标锁定于A3一款车上,而是打算在奥迪A3和大众高尔夫(配置|询价)之间二选一。
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奥迪A3小旅行车的设计,而且两款车的价格差距不算太大,所以我换车时便更倾向于A3,但同时我也很担心外人会因为我选择了奥迪A3,从而直接扣我一个“打肿脸充胖子”帽子。
因为在绝大部分人看来,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的卖点就是LOGO,虽然A3是奥迪,高尔夫是大众,两款车在品牌上的差距比较悬殊,但A3的本质就是换标高尔夫,两款车产品本身的差距微乎其微,他们认为奥迪A3的溢价部分是“智商税”,甚至是会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没钱就别买奥迪……
当然,我承认奥迪的LOGO对我有加成,现阶段的我买车时还没有达到可以完全无视车标的境界,我在某些时候也会“享受”奥迪LOGO带来的虚荣感。
最显而易见的是,当我从雨燕换到A3之后,出公司停车场拿发票时保安对我的态度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向趾高气扬的保安竟然变得更为温和了。
在中国市场,豪华品牌LOGO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就是绝大部分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用户选车时最关注的因素之一。所以,其实我们也难怪有那么多人会对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产生偏见。
那么,如果抛开LOGO的加成不谈,单论车型本身的产品力,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
作为豪华品牌入门车型用户,以及一名试过不少车的汽车编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其实不然。
以下,我们不妨以奥迪、宝马和奔驰三个品牌的入门车型为例,一起讨论入门车型的产品价值。
奥迪A3≠高尔夫
在BBA铁三角之中,奥迪最早涉足入门级细分市场的车企。
这是因为奥迪背靠着大众汽车,可以直接采用大众汽车的技术成果,省下了专门为入门级车型开发一个平台的人力物力,所以奥迪开发入门级车型的难度和成本都相对较低。
也正因如此,奥迪A3与大众高尔夫的血缘关系便被无限放大,两车之间的设计差距、用料差距和调教差距则反而被轻视了,而设计、用料和调教三个因素,恰好就是一款车突显产品力的关键点,也是我放弃高尔夫选择A3的主要原因。
据《乘用车市场区域研究》数据显示,有接近3成的消费者是颜值控,汽车外观、内饰设计是影响他们做最终抉择的重要因素。
这个时候,奥迪A3和高尔夫在设计上的差异,其实就代表了两款车各自的产品特点。通俗点来讲,就是两车对比,哪款车更好看,哪款车的受欢迎度就会更高一些。
很显然,奥迪A3在这方面做得比大众高尔夫更加出色。尤其是内饰部分,A3和高尔夫在设计和用料上的差距都是非常悬殊的,前者不但展现出了更时尚的设计感,而且还营造出了精致、豪华的氛围。
至于只可感受不可量化的调教差距,高尔夫7/8、新老奥迪A3我都试驾过,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A3无论是转向手感、底盘高级感和隔音降噪能力,都要优于同期的高尔夫。
虽然大多数普通用户并不具备这样感知的能力,但我们也不能将A3与高尔夫直接画上等号。
宝马1系操控利器
作为一个以操控见长的汽车品牌,尽管宝马1系的车型历史并不长,但它在操控运动层面上的造诣可不低。
当“两厢结构和前置后驱”这两个因素同时出现时,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这台车注定不简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同事这台底盘代号为F20的宝马1系,采用了宝马3系相同的B48发动机+8AT变速箱,在宝马工程师的调教之下,转向凌厉、底盘紧致、发动机有爆发力、变速箱可文可武,将其称之为操控利器也不为过。
更“离谱”的是,这台车长只有4.3米出头的A级两厢车,居然还提供了直列6缸的版本。
至于针对中国市场以及南美部分地区开发的三厢1系,虽然没有两厢版本来得那么极致,但操控依旧是它的产品特点,在中国市场三厢1系甚至可以说是同价位中操控的A级轿车。
而相比于两厢版本,三厢1系的优势在于有更加高的实用性,更符合中国市场对于三厢轿车的购车、用车需求。
尽管在“键盘侠”看来奔驰A级是最不值得买的奔驰,也是BBA三款入门级车型之中产品力最弱的车型。
但实际上,奔驰A级自从引入国产以来,其销量表现一直是三车之中最为亮眼的,最高月销量甚至是达到了1万辆的水平。
这是为什么呢?
三叉星徽LOGO的作用当然是不容忽视的,但同时全新奔驰A级的设计师也是大功臣,十分精准地拿捏住了年轻消费者以“视觉”为主的消费心理。
当夜幕降临,氛围灯照射着车厢每一个角落,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感可以说是能够媲美奥迪A6和宝马5系,试问哪个年轻人能够做到不被这种情趣满满的氛围感所吸引?
尤其是对于不在乎汽车机械部分的女性消费者来说,奔驰A级其实就是降维打击的奔驰。这也是奔驰A级用户群体多以女性消费者为主的主要原因。
不得不感叹,奔驰确实是制造情调的高手。
我们常说,不喜欢一台车,你会有一万个理由,但喜欢一台车,你只需要一个理由。
其实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的用户群体就是如此,品牌附加值当然是影响他们做抉择的关键因素,但他们也可以是因为被那款车的颜值、操控或氛围感所吸引,我们不能因为品牌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产品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