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万战役后塞尔柱帝国一蹶不振,耶律大石随后得以扩张版图

未央长喟
在12到17世纪的欧洲,500多年间始终流行着一个传说,相信遥远的亚洲有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祭司王约翰”,能够率领基督徒解放圣地耶路撒冷、帮助欧洲摆脱穆斯林的侵扰,而这位“大救星”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后世说法不一,但西辽德宗耶律大石无疑名列其中。那么,耶律大石究竟是一位怎样传奇的人物?他为何会成为欧洲人的“救星”?
无力回天
耶律大石出身辽国皇族,是辽太祖的八世孙,自幼文武兼备,精通骑射、契丹文和汉文。政和五年(1115年),耶律大石考中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担任承旨。由于契丹人称翰林为“林牙”,因此耶律大石又被称呼为“大石林牙”,而他也是《辽史》中记载的唯一一位契丹族进士。在天祚帝统治时期,耶律大石的仕途相当通畅,历任泰、祥二州刺史,最终官至辽兴军节度使。
宣和四年(1122年),面对金国极为凌厉的攻势,一败再败的天祚帝放弃抵抗,一溜烟躲进夹山(今内蒙古包头市萨拉齐镇西北大青山)避难。由于环境闭塞、消息不通,天祚帝逃入夹山后,其行踪长期不为外界所知。因此,为了稳定军心、民心,当时留守南京(今北京)的耶律大石、萧翰等人便拥戴天祚帝的堂叔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
北辽建立后,试图跟宋朝维持和平关系,但宋徽宗却“趁火打劫”,命令大太监童贯率精兵20余万北伐,意在夺回包括辽国南京在内的燕云故地(即当年被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然而,在耶律大石、萧翰的指挥下,背水一战的辽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在白沟河、南京两度击溃宋军,杀伤、俘获甚多,并乘胜追击到雄州城下。由此,耶律大石名震天下。
次年四月,北辽被金国灭亡,耶律大石战败被俘,并被迫为金兵带路以偷袭天祚帝的青冢大营,但在中途侥幸逃脱。当年九月,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但流亡皇帝既不能原谅他擅自另立皇帝的做法,也不能接受其提出“养兵待时”的意见,并且还想杀掉他。宣和六年(1124年)夏,在天祚帝准备出兵与金国决战时,耶律大石趁乱杀死监视他的将军萧乙薛、坡里括,然后率领亲兵200人逃跑。
存亡继绝
逃出夹山后,耶律大石率部众一路向西北行军,并于宣和六年(1124年)到达辽国西北路招讨司的驻地可敦城。可敦城位于今蒙古国乔巴山市西部、土拉河上游,是辽国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常年驻守着一支2万余人的骑兵部队以震慑克烈诸部,不管国内发生怎样的动乱,都不得离开驻地。所以,等到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后,这支劲旅便被他“笑纳”,成为复兴辽国的生力军。
不久,天祚帝被金兵俘虏的消息传到可敦城,耶律大石趁机召集西北地区仍然效忠于辽国的力量,连续两次发起对金朝的攻势。与此同时,耶律大石还不断派使者联络白鞑靼人、西夏以及南宋,试图对金国形成外交孤立、军事包围,可惜成效不大。金国对耶律大石恨之入骨,先后两次发动对可敦城的远征,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无形中却让耶律大石倍感忧虑。
耶律大石深知,可敦城虽然畜产丰富、兵精粮足,但实力仍旧无法跟金国抗衡,而要完成光复故国的艰巨任务,只能寻找更为强大、广袤的根据地,而西域无疑是绝佳的选择。正因如此,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在建炎四年(1130年)2月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随后整旅西行。
一路上,耶律大石率军征服高昌回鹘、击败东喀喇汗国(喀喇汗国即中国史书中的“西州回鹘”,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于绍兴二年(1132年)到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随后,耶律大石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同时使用“菊尔汗”的突厥语称号,意为“万汗之汗”,并仍旧使用辽的国号,史称西辽。由此,辽国在被金国灭亡7年后,在西域得以复国。
称霸中亚
耶律大石建国称帝后,以叶密立为根据地,继续实施对外扩张。恰在此时,割据今天中国新疆南部的东喀喇汗国发生内乱,可汗易卜拉欣无法应付由康里人、葛逻禄人发动的叛乱,只好遣使向宿敌耶律大石求援,并得到后者的同意。征服康里人、葛逻禄人后,耶律大石趁机吞并东喀喇汗国,并将都城迁至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克托克马克东南),时在绍兴四年(1134年)。
兼并东喀喇汗国后,实力壮大的耶律大石开始实施东征金国、光复辽国的计划,并在绍兴四年(1134年)夏派心腹大将萧斡里剌率军七万东征,结果因路途太远、环境恶劣、牛马多死、士气低落,不得已中途撤军。东征计划流产后,耶律大石将扩张的重心转向西部,试图吞并占据中亚的西喀喇汗国。然而,西喀喇汗国是塞尔柱帝国的附庸,时任苏丹桑贾尔以高傲自负著称,当然不允许西辽侵夺他的地盘。
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西喀喇汗国进攻依附于西辽的葛逻禄人,并向桑贾尔求取援兵,试图合力击灭劲敌西辽。桑贾尔接到西喀喇汗国的求援信后,马上打着“圣战”的旗号动员伊斯兰诸国参战,最终纠集起十余万人的精锐部队。绍兴十一年(1141年)7月,桑贾尔亲率穆斯林联军渡过阿姆河,并与西辽、葛逻禄、花剌子模联军会战于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以北的卡特万草原,结果大败亏输,阵亡的将士多达3万人,受伤及被俘者更是难以计数。
卡特万战役结束后,塞尔柱帝国一蹶不振,自此丧失对中亚的霸权,而西喀喇汗国、花剌子模、布哈拉等穆斯林强国则纷纷向耶律大石臣服,使得西辽的版图迅速向西扩张,最终成为一个北抵伊犁河、南包锡尔河、西至怛罗斯、东达巴尔思罕的大帝国(怛罗斯即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塔拉兹,巴尔思罕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
击败穆斯林联军、夺取中亚霸权后,耶律大石停止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行动,开始致力于内政建设。在他的统治下,西辽继续采用辽国的官制、文化、风俗和法律,俨然跟中原政权无异。正因如此,西辽虽然不算正统王朝,但依然被大多数史学家视作中国的政权,其事迹也被载入《辽史》当中。绍兴十三年(1143年),耶律大石病崩,享年57岁。耶律大石驾崩后,子孙继续统治中亚、中国新疆,直到嘉定十一年(1218年)西辽亡于蒙古。
发布于:山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