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相顾雍因言行得当、能做事并寡言故可善始善终

未央长喟
要说“东吴名相”顾雍,可以把他和同时代的另一位东吴名臣张昭做一下对比。
顾雍是一生仕途亨通、善始善终,张昭也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三国志·吴书》中把他们并列一传,且在东吴名臣的前两位,可见对他们的评价之高。
顾雍和张昭不同的做官轨迹
汉末大乱,中原战乱,就有许多的名士南下,张昭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孙策打下来东吴基业,他是个不耐烦处理事务的,就把不管文的还是武的政事,全都交给张昭处理,史书记载:“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他就管打仗。张昭把东吴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连外界的人都把东吴的欣欣向荣归功于张昭。由此也可见张昭的才能。
而和一上来就被委以重任的张昭不同,顾雍是从底层小官一步一步升上来的,他能文能武,既能讨贼又能安民,渐渐名气大了,被孙权提拔上来,累迁到了尚书令,还被封了阳遂乡侯。
顾雍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实干上来。
同样为孙权所“惮”的两个人,区别却极大
虽然为官的轨迹不同,但两人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为孙权所“惮”,不是忌惮,而是说比较“怵”这两个人。
史书记载张昭每次朝见的时候,用词严厉,正义之色溢于言表,每每都会当众指摘孙权的错处,与其他大臣的委婉劝阻或温言说解截然不同,所以屡次惹怒孙权,却又有急智,屡屡搬出旧主孙策来解围。
所以张昭是以直言来劝谏君主。
而顾雍则完全相反,孙权对顾雍的评价是“为人寡言,举动得当”,而且这种个人风格贯穿于顾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至于饮宴游乐的时候,如果顾雍在座,那众人(包括孙权在内)就不敢放纵取乐,所以孙权又说“顾公在座,人不敢乐。”
顾雍是一个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人敬畏的人。
这就造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一个是只要在座其他人就不敢放纵,一个是在座,众人却自顾取乐,非直言而斥不改。
前者在座的是顾雍,后者在座的是张昭。
《三国志》中有这么一个事例:“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
同样是面对孙权坚持己见,结果却也不同
孙权喜欢狩猎,常骑马射虎,差点发生危险,张昭就劝谏说这不是人君该做的事,孙权听从了他的意见,虽然还是继续狩猎,却改坐在一辆四面封闭仅流孔洞的射虎车,这样既可以享受狩猎的乐趣又不会发生危险,然而,张昭却继续劝谏。于是就出现了“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的结果。
这种事经常发生在张昭身上后,孙权对于张昭意见的采纳就打了折扣,也不太耐烦。
而顾雍为人沉默寡言,但是因为他坚持原则,又有能为,所以就给了孙权“顾君不言,言必在理”的印象。
孙权经常派人去顾雍家中议事,如果某件事顾雍同意,他就会使者就这件事反复讨论细则,如果不同意,顾雍就会沉默,或者直接送客。
在《三国志·吴书》中有这么一件事,最能体现孙权对顾雍和张昭态度区别的。
“权尝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蠲损。权默然,顾问雍曰:‘君以为何如?’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于是权乃议狱轻刑。”
都不是孙权属意的丞相人选,一定要选一个,还是选顾雍
其实不管是张昭还是顾雍,都不是孙权喜欢的丞相人选,只是孙权作为一个还算英明的君主,不得不容忍这两个人,又由于顾雍此人虽然也是个嚼不烂的硬骨头,但是沉默而不当众怼人的性格还是比张昭更讨喜一点。
当年孙权刚刚为帝的时候,就和大臣商议丞相的人选,众人推举张昭,这一点也可见张昭的名望之高,孙权以丞相责任重大,不是优待人的这种理由没有采纳,而是用了孙邵为丞相。
孙邵没几年就病逝了,又要选丞相,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这一次说了真正的理由,“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于是,任用顾雍为丞相。
可见,孙权也非常担心自己哪天气上头了把张昭杀了,张昭是个名望极高的名士和老臣,如果因为触怒自己被杀,不免寒了臣下的心,自己也脱不了昏君的名号。
如此的话,还不如选个不会当众怼人的顾雍。
所以,顾雍之所以能够当上十九年的丞相,最后还善始善终,主要还是因为他言行得当,敢做事,能做事却又寡言,言必中的,最重要的还是遇上了比较英明的孙权。
发布于:山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