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心理效应启示:重复是学习的法宝,早知道早受益
如果有人问:“学习有捷径可走吗?”我的回答一定是:“有的,那就是重复,不停地重复。”之所以这么回答,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易感效应”,它的意思是由于先前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这个学习材料时,他就会更容易觉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潜在意义。教育心理学中的同化理论也认为,当新获得的意义还比较清晰和完整地保持在认识结构中时,再一次接触这个已学过的材料,已经获得的认识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这种易感效应。因此,较早地进行复习,学习者易于觉察更精细的意义和微小的差别。
说的通俗一点,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知识点,我们刚开始接触时会觉得比较吃力或者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只要能够及时复习,多复习几遍,总有一天可以把这个知识点掌握住。我们经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获取新知识,在同样的时间内比别人学得更多或者学习同样的知识比别人用的时间更短。但是事实上,除了个别极有天分和掌握了记忆技巧的人之外,我们大部分人的记忆能力都不会差太多。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更勤快、更愿意付出的人才能比别人学得更好。
卖油翁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一位老翁在给顾客打油时,可以通过铜钱的孔把油装到油壶里,同时又丝毫不会把铜钱沾上一点油。当路人向这位老翁请教其中的诀窍时,老人的回答很简单:“无他,手熟尔。”没有什么技巧,就是熟练了而已。
前几天刷到了好几个别人家的娃儿,有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在打乒乓球。有人在乒乓球的另一端倒扣了好几个一次性纸杯,小女孩对准目标,用乒乓球一个一个把它们逐个打掉。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出现一个失误,让人叫绝。家长解释说,这个孩子在两岁多时就跟着大人学习打乒乓球了,几乎每天都要练习。
人类自身在很早的时候就在探索和学习有关的奥秘了。有一些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在两三岁刚接触绘本的时候,会特别偏爱某一个故事或者某一本书,他们会要求大人反反复复给他们读相同的内容。其实,孩子这么做也是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他们需要多次重复去听相同的内容。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当中,他们慢慢理解内容的含义。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反复练习,能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可见,孩子重复阅读一本书,重复练习同一动作是孩子在自我完善的一种体现。作为大人,要充分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重复行为,不要打断和阻止,以免干扰他们的学习。
重复也是大人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比如,我们在阅读一本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时,刚开始难免会觉得晦涩难懂,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几遍,逐步理解那些字词句的含义。看得多了,会觉得书中的内容越来越好懂。这种现象也可以用易感效应来解释。
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利用易感效应理论来帮助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
首先,帮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根据易感效应理论,孩子在预习时,可以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一个认知结构,哪怕这个认知结构不是特别完整和准确也没有关系。孩子在跟着老师学习时,可以不断调整、改变和完善初步的认知结构,这样就会比没有预习效率更高,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其次,要让孩子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根据记忆规律,对于刚学过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及时巩固,很快就会忘掉。如果能及时复习,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能进一步完善与这个知识点有关的认知结构。最好是当天的知识当天复习一遍,隔几天再复习一遍,多次重复效果更好。
最后,要探索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孩子通过画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巩固学过的知识,有的孩子会写读书笔记来加深自己的感悟,有的孩子会通过复述来加深自己的记忆。方法有很多,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这些方式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重复,实际上也是一种重复,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学习的方式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已经熟练掌握的和比较容易的知识点,不要过多重复,重复多了反而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如果重复了很多次,还是没有掌握住,可以考虑改变一下学习方式,比如和同学讨论一下,请老师再讲解一次等等。
重复学习的时候,也需要注重效率,要兼顾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学科内容等等,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了。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发布于:北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