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影视小兄弟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路边野餐》上星期五公映了,好评多到难以置信,多到眼花缭乱,多到可怕。什么“过去五年最好的一部国产片”,什么“帮助中国电影进步五十年”,连“今年最牛的华语电影”都已经算是很保守的评价了。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看到这些评价,我只想说,中国这些影评人们,疯了。只有“疯”,才能解释为何他们会对这样一部电影,献上自己的膝盖,好像他们还不够不值钱一样。

毕赣拍摄的这部《路边野餐》,我前两天也看了。这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但是“特别”不能和“好”划上等号。它的影像比较意识流,我也碎片化的聊聊这部《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首先,第一个问题,《路边野餐》到底讲了什么?我想,这是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最先想要知道的,估计也是他们在看完之后最困惑和不解的。

《路边野餐》的主角是一个名叫陈升的中年男人。他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老歪,他很喜欢老歪的儿子卫卫。但老歪是一个想钱想疯了的人,他把卫卫卖给了一个钟表匠,钟表匠则把卫卫带去了一个叫镇远的地方。陈升一直把卫卫当亲生儿子看,在得知此事之后,陈升就走上了寻找卫卫的旅途。在此之外,陈升还有另一项使命,他在镇上诊所的同事给了他一件衣服一盘磁带,希望他找到她以前的一位“朋友”,并把这些东西交给这位朋友。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陈升上路了。在荡麦这个地方,他遇见了一个和他还算投缘的年轻人,年轻人喜欢一个叫洋洋的女人,陈升似乎还喜欢上了当地理发店的女老板,四人一起听了一场乡间音乐会。之后,陈升来到了镇远,找到了钟表匠。原来他们是老相识,钟表匠在做钟表匠之前是一个帮派大哥,陈升是他的手下。陈升也透过望远镜看到了卫卫。

通过演职员表和导演的解释,我们知道了陈升在荡麦遇见的年轻人,是长大后的卫卫,而那个理发店女老板,则是陈升没有死去的妻子。陈升的旅途,是一个穿越时间的旅途,他跳过了时间线,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穿梭,或者说,是在平行世界穿梭。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路边野餐》基本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超现实但并不是很复杂很晦涩。

之所以很多人看不太明白,是因为电影并不是很在意去讲好这个故事。年轻人卫卫的身份没有被强化,理发店女老板和陈升妻子是同一人,同样也没有被凸显出来,时间的跳跃就更别提了。我猜,可能大多数观众看完电影,都没反应过来墙上画的时钟不断倒退的含义。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宽容的说,《路边野餐》有它在叙事之外的目的和旨趣。它想探讨人和时间之间的一种形而上的关系。导演并不满足于“时光的雕刻”,时间在人物身上留下的印记,在影片里很少被呈现。

说到这,再聊聊结尾那个40分钟的长镜头。和这部电影一样,这个镜头也被人捧到天上去了。有人还用了“载入影史”的字眼。真想说脏话。那个镜头大概是从陈升遇见年轻人卫卫开始,到陈升离开荡麦为止。其实就是在整个超现实部分,影片用了“一镜到底”。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一般来说,长镜头是现实主义的代名词,而在此处,它却是用来寓意超现实主义。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这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执行力的实验。导演的决心和创造,值得钦佩。但是就和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一样,有决心,但它远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为何?简单说一下,这一个长镜头经历了影像的三个阶段:混乱,它开始时,周遭一片混乱,陈升找不到人,很有可能被困在荡麦去不了镇远。年轻人卫卫电动车故障还被人欺负,总之就是乱糟糟的;高潮,陈升在理发店遇见另一个世界(时间线)里的妻子,心中积郁许久的感情冲出,回忆往事,泪流满面;平静,整理了情绪的陈升,和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几个人告别,重新走上寻找孩童卫卫的路。

这个镜头是全片的一次“高潮”。而这“高潮”中的“高潮”,就是陈升的回忆和眼泪。但是这回忆和眼泪,在这个记录式的长镜头里,是被打断的,看完电影,我们不会太记得陈升眼泪的分量。超现实是形式,长镜头也是形式, 没有内容的填充,它们都是空洞的。《路边野餐》这个长镜头的形式当然值得称赞,但也正因如此,它记录的内容才显得格外重要。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说到底,现在的毕赣还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尽管他可能自己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在美之外,他被某种神秘的东西引诱,或许倾心于那可能是某种超验的形而上的“触媒”,而忘记了意义的表达,这和贾樟柯们刚好相反。他们表达意义的欲望实在是太强烈了。而毕赣,现在则是专心致志地寻找意义的碎片,借助他的影像,他的的诗歌。

电影里大段大段出现他的方言诗,已经成为毕赣电影的签名了。而这,也是我最不能理解那些卯足了劲给《路边野餐》唱赞美诗的人的地方。但凡有点文学素养的人,看到那些诗,水平如何应该心里都有数。而更加奇怪的是,毕赣用普通话的语法音律写诗,却用方言去念。这样的形式根本和方言诗相差十万八千里。

方言诗应该用方言的音律作诗。这一点,同是诗人和导演的帕索里尼早就做过。比如,在他作的诗里,像露水这样的单词(rugiada),是用留弗利方言rosada表述的。而毕赣此举,多少是有点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而关于叙事,接回前面的话,如果不去谈影片的旨趣,那么不客气地说,毕赣不会讲故事,他缺乏叙事的能力。把《路边野餐》这个故事说清楚,和他探求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毫不冲突的。

1989年出生的毕赣,目前总共有3部电影,短片《金刚经》,2部长片《老虎》和《路边野餐》。通过这3部电影,毕赣构建了自己的一个影像世界,里面总是有犯事的和尚,给人看病的老医生,不是善茬的老歪,爱唱歌爱写诗的老陈,而凯里则是这个世界的容器。

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这个世界依旧是那样。不论这个凯里的世界怎么样,它都影响不了外面的世界。这是毕赣和他的电影有意义的地方,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地方。

《路边野餐》:难道你们还没有受够那些天花乱坠的赞美吗?

最后说一件事。这两天,国外影评人关于《路边野餐》的评价陆续被翻译到国内,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现代主义。接着,一些国内的媒体和影评人们也开始用现代主义捧这部电影,“现代”中国电影的起点,中国首部“现代主义”电影……

我又想说脏话了。麻烦各位,先搞清楚什么是现代主义,再过来扣帽子行不行?寻求确定性的现代性,此刻却为暧昧和含混的不确定性代言,也真是搞的。

毕赣如此专注地拍摄出《路边野餐》,我很佩服,虽然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面对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评论界失去思考能力,这让我很愤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孙俪新剧收视第一431万
国常会指出要持续稳定股市378万
高速上一轮胎滚进服务区撞人致死373万
中国被曝已不再生产出口美国的玩具370万
王曼昱无缘女单四强367万
整治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349万
查看全部实时热点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打开APP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