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有能人!

奇闻心撩机
角雕与竹雕、木雕、牙雕等雕刻,均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不同门类,但往往被合称为“竹木牙角雕”,有时甚至还将果核雕、匏器(葫芦)工艺等也囊括于内,它们的历史都极为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由于竹、木、匏、角等天然材质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比较轻易地直接获取,所以对这些材质的广泛利用显然早于青铜、陶瓷等人工材质,它们被制作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工具、乐器等。而三百年前的尤姓一族制作的角雕甚为皇室喜爱。
【尤侃款犀角雕山水人物杯】
尤侃款犀角雕山水人物杯,明末,高9.2cm,口径17.8×10.3cm。
杯为亚洲犀角制,利用犀角的天然形状镂刻山崖为柄,并采用通景式布局刻画出一幅呈现太平景象的山水人物图。
图中山上古松倒悬,松叶细密,桐、柏、枫树依岩耸立,遒劲的松枝延伸到杯的口沿内。山下奇石错落,溪水潺湲,一叶小舟停桨荡漾在溪流之上,舟中渔夫抓住鱼篓正在兜鱼。杯内壁地岗突起,以流水皴法浮雕成起凸的岩壁,妙趣天成。
在杯内壁岩石右侧刻有阳文“直生”、“尤侃”一圆一方两小印。此杯刀法精湛娴熟,色泽莹润,纹饰生动,为明代末期犀角雕刻中的佳作。
【尤通犀角槎杯】
犀角槎杯,清,尤通制,高11.7cm,长27cm,宽8.7cm。
杯由长形如舟的广角制成。作者根据犀角的形状,采用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巧做成仙人乘槎形杯。槎首如同灵芝花瓣。槎中后部以梅花、牡丹、荷花相拥,似为舟篷,花间篷下坐一老人,手持如意,架腿翘足,昂首向天。老人身前为杯口,口不甚圆,有一圆洞与杯口相通。槎尾雕有浪花飞溅的水波纹。杯腹中镌刻楷体乾隆御题诗及“比德”、“朗润”2方印 。槎首前面刻篆文“再来花甲子”和“尤通”字款,下有“雨源”小印 。
此槎杯制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尤通众多犀角作品之一,光洁莹润,色如浅栗。由于犀角形长,两边色黄淡,中间微暗,作者便以汉使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为题材,巧妙地将犀角制成一只槎船,在船上刻出树干,沿船边轻轻刻出浪花,并雕出人物悠然、自信、冲波迎浪的形象。
这件犀角槎杯深藏清宫内,1783年,乾隆皇帝在古物箱中发现这件作品,对尤通的雕刻技术十分推崇,多次亲笔御题诗句赞誉尤通的技能,并作注,对尤通的作品进行考证。这件形制自然、角质莹润的犀角仙人槎杯,在艺术设计、雕刻技巧上均有独到之处,确为明末清初时期犀角器皿中的珍品。
【犀角雕山水人物杯】
明,尤侃制,口径16.7cmX8.8cm,底径4.6cmX3.9cm,高11cm。
尤侃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雕刻家,无锡人,善制犀角杯。上海博物馆藏有尤侃雕六龙犀角杯一件,生动精美,底部有篆书“尤侃”二字方印款。故宫博物院藏有犀角雕松荫高士杯,犀角雕芙蓉鸳鸯杯 ,犀角雕葡萄禽鸟纹 杯,犀角雕山水人物杯 。
【犀角雕岁寒三友纹杯】
犀角雕岁寒三友纹杯,明,高10cm,口径13.8×9.3cm。
杯以非洲犀角雕成,淡褐色,敞口。器身以一朵玉兰花为主体,花心微微凸起,口沿内壁浮雕成5片花瓣形,并以其中一片花瓣为流,线条优美流畅。镂雕一密布鳞皴瘿节、曲折健硕的松干与一竹干交叉为鋬把,并延伸至杯口内,口沿内饰以浮雕梅花一朵及花蕾,十分别致。
外壁以浮雕及镂雕技法雕松、竹、梅图案,足部以梅树树干圈成圈足。松、竹、梅都于万木凋落之时仍自挺拔,喻人之品格清高,又有吉祥之意,被称为“岁寒三友”。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工艺品屡见不鲜,为文人雅士所钟爱。此器雕刻技法娴熟,造型优美简洁,刀工流利。
【犀角雕芙蓉秋虫杯】
犀角雕芙蓉秋虫杯,明,高9.2cm,口径16-8.8cm。
杯圆雕作芙蓉叶形,镂刻枝茎花蕾为其柄、足,外壁衬以野菊,一只蝈蝈伏于叶片上。
杯以亚洲犀牛角制成。细观此杯,刀法娴熟流畅,于浑厚中见精雅。花枝茎叶穿插掩映,似有清风微拂,颇为生动,持杯啜饮,赏心悦目。
【犀角雕秋葵纹杯】
明,高6.3cm,口径12.4cm-8.3cm,足径4cm-4.8cm。
杯体圆巧轻薄,口沿雕作花瓣相叠状,弧线连绵,花瓣侧边微翘,至内壁渐变成阴刻曲线,汇聚于内底,形成花心,线条柔美可爱。外壁也雕成花瓣相互叠压式,并浮雕秋葵叶、花蕾和枝条等。秋葵叶片锯齿状的边缘,恰好与圆柔的花瓣相互映衬。杯身一端刻画一枚硕大的叶片,此杯纹饰浮雕较高,层次分明。底为枝条环绕而成的圈足,既将花叶联系起来,又照顾到杯体的稳定性,设计得相当精妙。
【犀角雕螭竹灵芝纹杯】
明,高7.9cm,口径16.1-9.7cm,足径5.8-4.9cm。
杯敞口,敛腹,杯外壁雕灵芝纹,内壁有图案化的同心凸棱及涡状纹,外壁亦有相应的阴文装饰。杯外壁一侧浮雕竹子一竿,斜斜向上,一花尾螭龙以尾缠绕竹竿,身环于流部之下。螭纹以高浮雕及局部镂雕表现,颈鬣纯以平行阴线刻画,技法灵活多样,纹饰层次分明。杯鋬以灵芝及竹枝构成,灵芝菌盖多枚相连,伸至杯口及底部,并于底部形成环状镂空底足。
此杯装饰简练,但布置得宜,繁简得当。其刀法粗犷,在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手段,特别是足部处理尤为精妙。杯体色泽沉暗,古朴雅致。
【尤侃犀角雕松荫高士杯】
明,尤侃制,高8.3cm,口径12-8cm,足径4.5-3cm。
杯犀角质,敞口,小足,似角之倒置。杯身通体雕刻纹饰,松树下有高士倚石而坐,其周围繁枝茂叶,岩间流水潺潺,意境清幽。杯底刻篆书“尤侃”二字。尤侃,明末著名的犀角雕刻高手,擅长犀角、象牙等雕刻,有不少名贵珍品传世。
【犀角雕蜀葵形杯】
犀角雕蜀葵形杯,高39.7cm,口径14.6-11.8cm。
杯随形镂雕,作折枝蜀葵式。主枝至腰处分裂为二,于杯口处合抱,又有小枝盘绕其间,穿插转侧,变化多端。花瓣形之杯口随犀角纹路作螺旋式。杯内底挖刻花蕊,角形所限,枝叶、花苞的弯曲均略作夸张,但总体而言,较为写实。折枝之刀口表现得一丝不苟,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运用得游刃有余。染色于枝干处稍深,至花叶处趋淡,使角杯于古雅中见妍媚,是犀角雕刻中的精品。
【犀角雕布袋僧】
犀角雕布袋僧,高7.9cm,底径10-15.3cm。
此像系用亚州犀牛额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浅。底凹洼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微薄的雕刻边角。作者以圆雕技法随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僧像广袖长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撑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双足间抻他的腰带,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绳。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个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个双手持痒痒挠,坐在他的后衣领内给他抓痒。布袋僧缩颈耸肩,开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下颌重叠,脸上肉纹突起,肚皮鼓起,双足脚指内扣,动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态可掬。
传说布袋僧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把他刻画为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这种民间题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
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时的神态而尽量夸张,眉眼、手足、衣纹刻画得微妙维肖,尤其是布袋和尚两腮上露出的笑靥,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
【犀角雕折枝荷叶形杯】
犀角雕折枝荷叶形杯,高15.8cm,口径19.3-13.8cm。
杯以一只整角雕成,身有流,作“一把莲”式。杯身为一枝大荷叶,又镂雕数小枝盘旋环绕,并雕莲叶、莲蓬、莲花、花苞及一茎蓼草作为衬托。近口沿处雕一螃蟹,以螯剪荷茎,憨态可掬,饶有生趣。杯流稍高于杯口且微曲,使作品愈显纤秀,其中空与杯内空处相通,似暗合“心有灵犀”的诗意。
此器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其高明之处在于身与流并非粘接,而是先取犀角施以雕刻,再慢慢加热,使其弯曲,加工而成。此杯是这一时期犀角雕中较为杰出的作品。
【犀角雕玉兰花果纹杯】
犀角雕玉兰花果纹杯,高8.1cm,口径16.8-12.2cm,足径7.8-7cm。
杯撇口,形如倒盔。外壁满雕扶疏婀娜的玉兰花、丰满硕大的荔枝、晶莹剔透的葡萄等花果纹,并以其枝叶围成圈足。
此器造型浑圆厚重,图案以整枝大花朵为主要装饰,采用浮雕、镂雕技法,技艺纯熟,为明代早期犀角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犀角雕松树纹杯】
犀角雕松树纹杯,明末,高6.1cm,口径10.1×7.5cm。
杯为亚洲犀牛角制,椭圆形,口外撇,造型如同一座倒置的山崖。采用镂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通景式构图,以松树桩为杯体,利用犀角天然的天沟地岗,于杯侧镂刻松干为柄,松鳞斑驳。
又在杯壁地岗部位浮雕松枝一杈,苍古朴拙,松叶如轮。此杯造型古朴,刻工于浑朴中见精巧,刀法细腻流畅,纹饰自然生动,是犀角制品中之佳作。
【犀角镂雕秋葵叶纹玉兰花形杯】
犀角镂雕秋葵叶纹玉兰花形杯,明末,高7.8cm,口径13.5×8.5cm。
杯色棕黄偏红,用亚洲犀牛角制成。以盛开的玉兰花为造型,将敞阔的杯口雕做五瓣开放的玉兰花形。杯侧镂雕一杈点缀着两朵花蕾的枝干成柄。又将连着花蕾和硕叶的枝茎镂雕成圈,盘结在杯底做足。杯身浮雕的叶及花蕾,前后交错,形态各异。
明代初期,由于文玩清供的兴起,带动了一些文人参与金石、竹木、犀角以及象牙等的雕刻工艺。犀角历来被视为宝物,根据犀角的天然特征雕刻各种纹饰逐渐成为时尚。此杯为花卉型杯之一,造型小巧,刻工精细,角质莹润,是犀角陈设品的杰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