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起源于偶然的机遇 清河羊绒产业综合发展史 一

魔奋社会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属黑龙江流域。面积502平方公里,人口36万。改革开放以来,清河人民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胆识和气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羊绒加工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2.5万多吨,各种制成品3600万件,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毛绒集散地和羊绒制品生产销售基地,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美誉,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纺织名城”等荣誉称号。

在动物绒毛纤维中,山羊绒是纺织原料中的精品,目前世界上任何纤维尚不可与其比拟,不可取而代之。所以山羊绒被称作“纤维宝石”、“毛中珍珠”,又因其价格昂贵,被称作“软黄金”。中国是山羊绒生产大国。“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逐渐被世人公认。清河现在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加工集散地;并且还加工牛绒、驼绒、绵羊绒、兔绒等动物纤维。羊绒加工业成为清河县的五大行业之首,成为清河的立县产业。

那么,清河是位于冀东南的一个平原小县,历史上就不养山羊,不产一斤羊绒,为什么却会成为羊绒加工业的“王国”?答案也许有很多。但纵观清河羊绒加工业的发展史,可以说:这与清河人的勤劳和智慧,有着必然联系;这与清河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有着必然联系;这与历届清河县委、政府的正确引导,有着必然联系……

起源于偶然的机遇 清河羊绒产业综合发展史 一

起源于偶然的机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初、中期,是清河县社队企业的火爆时期,各公社成立“工办”,队队有工副业摊点。

1977年10月,杨二庄公社毛纺厂,买了一台毛纺机,聘请内蒙东胜绒毛厂两位退休的师傅,来给安装机子。毛纺机是大厂家淘汰下来的,安装时间比较长,费劲。这期间,师傅跟戴子禄说:费这个劲搞毛纺,不如搞羊绒好。戴子禄当时是戴屯村六队社员,社办工副业的业务员,听了这话,他便留心了。这是他获取的第一个搞羊绒的信息。

起源于偶然的机遇 清河羊绒产业综合发展史 一

1978年3月,戴子禄又为社办毛纺厂项目的事,来到了东胜绒毛厂。这次他有心留意羊绒的分梳过程,在厂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这天,他在院子里看到一堆堆的羊绒下脚料,就问:这个还有什么用?保管员说,这叫土球,是原绒过开毛机后的下脚料,没用了,几分钱一斤,卖给农民做肥料。老戴抓起一把,用手撕撕,见里面含有短绒。就问:这些东西不能再梳吗?回答说:不够工钱。老戴反复撕着土球,联想到山羊绒的分梳原理,联想本村本队用来弹棉花用的梳棉机——他于是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他就找了当时东胜绒毛厂厂长沈德成,说准备把土球拉回一点去,用梳绒机试试,看能不能梳出绒来。沈德成厂长很支持他这个大胆想法,很慷慨地答应赊给他一车。于是他就拉回4吨土球。

戴屯六队和八队伙买了一台旧丰田梳棉机,作为队办副业点地外弹棉花,已将近有两年时间。现在戴子禄拉来一车土球,想什么办法能梳出绒来呢?戴子禄就和两个看机子的年轻人,一起反复琢磨。他们对原梳棉机,土法上马,稍微进行改造。在改造刺滚儿,大锡鳞、道夫过程中,完全是用手工,把刺条缠在一根大棍子上,然后再勒紧缠在机器上。进行一番初步改造之后,结果还真把土球梳开,分梳出短绒来。

短绒梳出500公斤后(没待梳完),他们就试着去卖。结果是以5万元一吨的价格,卖给北京市清河镇绒毯厂,作羊绒大衣料的混纺用。这消息公社领导很快知道了。当时分管工副业的公社副书记苑金锐找到公社书记崔冬至说:戴屯六、八队梳出羊绒来了,卖得价格挺好,这买卖干得了。崔书记说:你要看着行喽,咱公社里就试试。

起源于偶然的机遇 清河羊绒产业综合发展史 一

时间已进入1978年秋季。当时,杨二庄公社以公社毛纺厂的名誉,租赁了戴屯二、三队一台梳棉机和杨二庄村一队一台梳棉机,每天每台的租赁费是20元。他们利用公社工副业业务员许收湘、高存良和内蒙外贸许文之工程师的关系,与伊昭绒毛厂挂钩,拉来一拖挂土球下脚料。用了两个多月,梳出3吨成品短绒,也是卖给北京绒毯厂,卖了18万元多。

分梳羊绒下脚料尝到了甜头。戴屯二、三队也上分梳机。1979年春天,杨二庄公社党委经统一思想,准备大规模地上分梳机。当时,旧梳棉机500-2000元一台,杨二庄社办企业一下买了8台。公社工办又派了两名同志到天津学习羊绒分梳。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1950-1953),国家纺织工业部曾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在唐山丰南县搞羊绒精梳试验,试验的就是经过改造后的梳棉机,但也并未得到十分理想的效果。杨二庄公社有关人员得知这一消息后,就通过在天津纺织行业任党委书记的老乡闫怀祥(清河县闫堂村人),找到当年曾参加精梳试验的工程师杨万顺,请其来为杨二庄社办企业安装并改造机子。

通过工程师专家和当地有实践经验的土技术人员相结合,在戴屯村与社办企业之间来回跑,反复切磋,终于完成了对梳棉机的初步改造安装。

当时分梳羊绒的原料来源,主要还是内蒙东胜绒毛厂的下脚料和天津毛纺厂的下脚料。正当1979年杨二庄公社社队企业较大规模地加工羊绒时,北京绒毯厂用货饱和,加工出的短绒难以销售,全公社积压了约有5-6吨货。

那年,杨二庄工办派业务员刘洪建和刘西华,在全国跑羊绒销售,半年未找到门路,因为当时经销羊绒的极少。后来,终于在上海“联毛”找到销路,4万多元一吨卖出。后经该企业工程师汤锡林点化说,下脚料梳出的绒太短,不能纺高支纱,3.2cm以上的算长的,以下的为短的。你们要搞羊绒分梳,还要设法搞些长的。

杨二庄的社队企业,就通过各种关系,开始进内蒙悄悄买少量原绒,因为当时内蒙控制,不允许原绒出境。这一年,杨二庄公社的几家社队企业经过加工部分长原绒,产品有了销路,年盈利在20-30万元之间,一下轰动了全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