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吃了一盘拌面,唇齿间总弥漫着那股子香味儿

新柔天天说
写在前面的话——
我喜欢驴行和美食。几十年来,我坚持做到:在驴行路上快乐行走,眼瞧美景,嘴嚼美食;充分享受美好生活,至今乐此不疲。
因此,当某种美食出现在面前时,我是宁可错吃一千,决不放过一个。我可不想等将来老掉牙后,再发出诸如:“曾经有一份美味大餐摆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它……”之类的感慨。
对于我来说,一旦舌尖上的味蕾遭遇到美食时,那就是一场幸福恋爱开始的快活时光。
此番进入新疆,我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吃了一份新疆拌面,从此就再也忘不了那份美味儿!
在新疆的日子,正值严冬季节。风花雪月的美好景色是瞧不见了。但不要紧,这里的美食依旧可以让我大快朵颐,开心地渡过每一天。
按工作计划,今天我要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采访一家石油企业。由于路程遥远,一大早,我们的车子就出发了。
中午时分,到达塔里木河边的一个小村镇,名叫塔里木乡。
今天是塔里木乡的集市,维族老乡叫“巴扎”。每到这个时候,沙漠里平时很难遇到的当地维族男女老少们,纷纷从四面八方冒了出来,涌到小镇上。
一时间,不大的镇子被挤的满满登登,人欢马叫、牛吼羊嘶,真格是热闹异常。
在新疆赶“巴扎”,猪八戒的子孙们,你是别想见到了——这儿全是牛羊肉。
上前询价,维族兄弟操着“维普”(维族普通话)回答:“你问滴是羊肉嘛?便宜滴很,80块钱一公斤。”
好家伙,折合40元人民币买一斤,真不便宜呢。
突然之间,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情况:这羊肉上飞飞落落着一个个什么东西?
上前细瞧,老天,这竟然是蜜蜂也。
想想吧——沙漠里,能吸引蜜蜂飞落的羊肉,该是多么的新鲜。
啧啧啧!
我们将车子停在路边一家小饭店前,正赶上饭点儿。大街两边的餐馆一片热闹,许多维族人正快活地吃着烤肉和拌面。
这是一家维族人开的餐馆,没别的美味大菜,就是当地人常吃的烤羊肉和拌面。
拌面,一般被称为“拉条子”,维语叫“兰格曼”。是新疆各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美食,在城市乡村随处可见。
查资料可知,中国的小麦源自西亚中亚,由新疆入境,然后传向中原地区。
新疆吐鲁番出土了千年前的拌面化石,这可是真正的人工拉面。就跟现在新疆拉条子差不多,仍然盛在碗中,大概是上供所用的。
所以考古专家说,新疆的拌面,其实是兰州拉面的祖先。
落座后,我们每人要一盘拌面,外加十几串烤羊肉。一旁,维族兄弟便忙活起来。
我在一边大叫:“约尔达西(维语对男人的称谓)。这个烤肉嘛,要孜然和辣子多多地给!”
闻听,那正在穿肉串儿的维族哥们乐了。不会说汉话的他,只是笑着,一个劲儿地点头。
这位维族大婶,一直在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忙活不停的我。她准是在心里暗想:这个提着相机,前后串悠的傻大个儿,真可怜。一定是饿疯了,坐不住吧?
哈!
走进餐馆后房,这儿是做饭的地方。一个小伙子正在白铁盆里摆弄着什么。上前瞧:原来白铁盆里油汪汪整齐码着一盘盘成形了的面条——这是在醒面。
是将面和好之后,让它静静地“发”片刻。以便拉起来不断,下锅煮后吃起来,更筋道。
新疆拌面作为一道普通的菜肴,却被当地人发挥到了极致,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以面为主、以菜为辅,一盘拌面下肚,浑身暖洋洋。
新疆气候寒冷,小麦生长周期较内地长一些,生产的面粉拉出来的面富有韧性、十分筋道。经常是用一根面,拉成一米多长,装满一盘。这样的“拌面”外嫩里弹、很有嚼劲。
而南方地区则因为气候潮湿、雨水较多,种出来的小麦粘性较大;生产的面粉拉出来的面缺乏韧性、容易断裂。有许多来新疆游玩的客人,学会了拌面的制作方法后,返回到内地。
在家为亲朋好友做“拌面”,想炫耀一番时,却常常因面粉不争气而“献丑”。
呵呵呵。
拌面的做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烹饪技巧。要做出一盘爽滑筋道、色味俱佳,令人口齿生香、食指大动的拌面,并不比制作一道上等的菜品少费工夫。
从选面—和面—醒面—揉面—拉面—下面;再到选肉—选菜—切肉—切菜—配料—炒菜......那可是有着严格工序的,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瞧:人家这甩面的手艺,一会儿就将拌面下到锅里。其它人或切菜、或生火,忙成一团。
在新疆吃面食,除了维族人的大盘抓饭外,若论还有更过瘾的吃法,那就当属拌面了。对于外地人来讲,到了新疆不吃拌面,那简直就是白来了。
然而,如果你吃了拌面,却没吃出新疆人吃拌面时的那份气魄,也等于没走过新疆。
新疆人吃拌面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待店家将面和炒菜分别端上餐桌之后,食客便会单手扣住菜盘儿底,往面盘里一扣。然后,再用筷子三挑两拌,便会将这面和菜均匀地拌好。
你就瞧吧:眼前的大盘子里,竟然只有一根到头的拉面——热情洋溢地等着你。
菜盘里,羊肉丁掺合着西红柿、绿辣椒和白色的洋葱片儿,五颜六色——热火朝天地冲你笑。
这时的你,只需用筷子挑起拌面,低下头来,静心虔诚,屏住呼吸,对准饭菜,轰隆轰隆就是一头大汗。
然后,往鼓起的大肚皮上一拍,吃完了。
接着,再端起一碗热面汤,“咕噜咕噜”喝下去,好不痛快!
最后抹抹嘴儿,叫一声:“老板,算账。”然后,甩开大步便走人儿,大有梁山好汉的遗风。
哈!
上拌面喽——
这位维族姑娘不会说汉话,对我们的询问,统统给予甜甜地微笑。那笑容就如同她揣上来的一份份拌面——香香滴!
一份三两左右的拌面、外加一盘辣炒羊肉片儿。拌面量大,菜炒得香,再喝上一碗浓浓的当地砖茶,那叫个痛快!
新疆拌面的种类分很多种,例如:过油肉拌面、辣子肉拌面、大盘鸡拌面、土豆丝拌面、酸菜拌面等等......
只要是能做菜的食材,统统都可以做成拌面的主菜。
在新疆吃拌面,先上桌的是一盘不加任何菜肴的白面、或宽宽的拉条子。这面看着就很有劲道,不像南方的面条黏在一起。接下来,主菜便隆重登场了。按每位食客的要求,每人一盘内容不同的特色炒菜,肉量足足的,妥妥的。
面条和菜分开,就是新疆拌面的特色,绝美搭配。
一般情况下,外地食客吃拌面时,都是将这炒好的菜统统倒到面上,当成是盖浇面吃。但是新疆人却吃法不同,他们通常都是先不将菜倒完,而是将菜留下来一半。
原因后面说。
瞧:这就是我的拌面和菜——三两左右的拉面,还有一盘用羊肉、辣子、皮牙子、胡罗卜和黑木耳混在一起爆炒出来配菜,色泽鲜艳,浓香诱人。
在新疆吃拌面,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有趣场景儿——当地人待茶水上桌后,先是剥好几瓣大蒜,扔进茶碗里泡着。待吃的时候再捞出来用于佐餐,既可以杀菌消毒,又能增添食欲,一举两得。
尤其是出门在外的人,出于卫生考虑,更是有此讲究。
每到此时,那些小姐女士们也会放下平日的矜持,而是吃一口拌面,再咬一口大蒜,大口进餐。这些都是新疆面店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每此时,那些外地食客们便会跟着学,先是给拌面里浇入少许的醋,再拿起平日时压根儿不吃的大蒜,恶狠狠地来上它一大口......
然后,再张开被大蒜的辛辣给弄麻木了的嘴唇,重重地哈出蒜气。摆出一副终于“学有所成”的架式,冷冷地四下里巡视。
那一份令四周食客感觉到的穿透感,你懂得。
哈!
对于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来说,他(她)们对于“拌面”可谓情有独钟,隔三岔五的就要大快朵颐一番。大口面、大口蒜、再来几串烤肉,一个个吃得汗流满面、小肚圆圆,感觉真是爽歪歪。
甚至,还有许多新疆人去外地出差,返疆后下了飞机和火车后先不忙回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急不可待地找一家正宗的拌面馆,狼吞虎咽来上一盘拌面之后,这才不慌不忙的往家走。
对于他们来说,吃拌面已不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升华为一份浓浓的、不可释怀的家乡情结。
这位来自北京的同伴,大口吃着烤肉串儿和拌面,一边还不停评价:“我了个去,瞧瞧人家这肉烤的、瞧瞧人家这拌面做的,那叫一个贼棒!这在北京可没地儿去吃呀。啧啧啧!”
旁边,那位像是老板娘模样的维族大婶,操着“维普”笑着接茬:“这个事情很好办嘛,你干脆嫁到我们新疆来得了。一来嘛,可以天天吃羊肉和拌面;二来嘛,晚上还有‘洋缸子’(维语:媳妇的意思)陪拌!”
众人闻听,个个笑得稀里哗啦。
现在,就要说到为什么新疆人吃拌面时,将菜留下来一半的原因了。
在新疆吃拌面,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拌面只可以添面,不可以添菜。如果给你上的面不够,叫一声,老板会再给你添加。但是炒菜却只有一份。想增添,你得再付钱。你加面的时候没有菜了,那拌面就无法吃了。
说话间,添加的面又端上来了,将那留下来的半份菜加到面里。“哗”——眼前又是满满一碗鲜香的拌面,你就甩开腮帮子大口吃吧。
连吃了两碗感觉是恰到好处,吃新疆拌面就是吃这么个爽劲儿。
在新疆吃拌面,看你是不是当地人,有两条标准。一是看你是否吃大蒜;二是看你吃完拌面后,是否还要喝一碗面汤。
对此,一条新疆的段子这样说:有一壮汉吃完拌面,遇急事忘了买单,就急三火四地走了。一旁,外地食客提醒老板,老板却不急不忙地端了碗面汤放在餐桌上,笑说:“不急,他一哈头就回来了。”
说话间,果真见那壮汉又折返回来。二话不说,端起那碗面汤,仰脖“咕嘟咕嘟”一气儿灌下去。这才心满意足地抹抹嘴,交上了饭钱。
见状,外地食客惊讶不已。老板才揭开了谜底:“他是新疆人,刚才拌面就大蒜,还没喝面汤怎么会走呢?”
呵呵呵。
一个小时后,我们的这餐饭吃完了。陪同的当地朋友起身去结账,片刻功夫,笑着拿回来一张纸条儿,说:人家餐馆老板讲,自打餐馆开张以来,还是头一次遇到有人要发票,只给写了一张这个东东。
我们围上去,瞧着这张纸条都乐了——只见纸条上满是龙飞凤舞的维文,没人懂呵。不对,好象“帐单”上有一组阿拉伯数字170元。
这就是说,我们一行6人才消费了170元。
在新疆的天山南北,你只要是吃了拌面,就等于吃出了新疆的味道;吃了拌面,就会完全记住了新疆的感觉。这拌面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盘面。而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新疆。
新疆拌面,是留在唇齿间的那股子鲜香的记忆。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