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8级地震居然发生在七百年前

飞龙历史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小编的文章哦!不过阅读虽好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平时的用眼健康哦,每次看手机一小时后一定要停下来休息10~30分钟哦
1303年9月17日晚9时在山西洪洞、赵城发生地震,震级:里氏8级。震中烈度:Ⅺ度。灾情:山崩、滑坡,地裂成渠,另有一说死亡475800人。
洪洞赵城地震是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公元1303年9月17日),晚8时许在中国山西洪洞、赵城一带发生的特大地震,震级8级。这是中国根据历史文献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破坏面积沿汾河流域分布,南北长500千米,东西宽250千米,极震区烈度达11度。此次地震给平阳路、太原路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伤亡人数“不可胜计”、“靡有孑遗”
元朝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戌时(1303年9月17日,北京时间晚8时许),晋南广大城乡忽然大风骤起,声如巨雷,山摇地动,山崩滑坡,地裂渠陷,村堡移徙,城陷屋塌。
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有51个府州县的志书记载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
大震后余震数年不止,加之连续三年天旱无收,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史料记载:
· 《元史》卷五十《五行志》》
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
· 元大德十一年《河伯将军为记》木牌
大德柒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平阳路倒塌房舍七分,塌死人肆拾柒万伍千八百。
元代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元朝的疆域内,农业区域的面积约占三分之二。然而,元朝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史料记载的各种自然灾害高达500余次,主要是水灾、旱灾、虫灾和地震。”
为了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从元世祖忽必烈到元成宗铁穆耳,都实行了‘以农桑为急务’的劝农政策。水灾、旱灾、虫灾减少了,而来自地壳深处的另一种巨大灾害,在山西临汾盆地一触即发。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晚8时左右,人们虽然未熟睡,但大部分已居室内。极震区的太原、临汾盆地,人口稠密,房屋建筑质量差,特别是土坯房和土窑洞,极不抗震。”“地基又属第四纪冲积层,地基失效加重了建筑物的震害,使许多人在毫无警觉和提防的情况下,死于倒塌殆尽的房屋。面对摧圮一空的惨状,震后各家都失去了自救能力,加之当时无救灾力量赴现场救援,遇难者难以及时得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死亡。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元成宗铁穆耳接到禀报后,决定发钞九万六千五百锭,遣使赈济,蠲免差税,开放山场河泊,听民采捕,以渡灾年。
然而,大震之后,余震不止,元成宗惊恐万状,认为得罪了霍山神灵,立即遣近臣翰林学士林元,带上御香、宫酒、异锦、幡合、内帑、银锭,拉上平阴府僚和霍州、赵城的官员前去癸奠霍山,企图使山神灵息怒。然而致祭之后,余震还是“频频不止”,震后大旱三年不收,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元成宗更为恐慌,又于大德九年(1305年),下令改太原路为冀宁路,平阳路为晋宁路,以期使余震安静下来,而余震仍是“连连不止”,持续达五年之久。地震专家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前震不明显的主震余震型地震,对元朝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经过1956年、1978年两次全国范围内的地震史料搜集整理,有关这次8级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从皇家钦定的《元史》,省府州县的地方志,杂史、杂记、诗文集等地方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调查所得的碑刻题记等文物资料,都对这次大地震有所记载,计有3万余字。
洪洞至今尚存有这次地震的遗迹,遍散于山西各处的碑刻题记,对当时震害的描述历历在目。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使您更上一层楼,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或者同意见都可以发表在下面的评论区里哦!欢迎大家吐槽、收藏或者转发!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