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斗负伤后头痛数十年,去世后家人在骨灰中才找到病根

文化与传统
粟裕的名字,同解放军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半个多世纪战斗历程紧系在一起。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十大大将之首,几乎全部得益于他自学而就的军事天才。
1984年1月底,粟戎生接到父亲病危的通知。当他从部队赶回北京,没过几天,2月5日下午4时33分,粟裕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痛不欲生的儿子,抱着父亲的骨灰盒泣不成声。
然而就在这时,粟戎生却被骨灰里筛出来的三块弹片震住了。“大的一块有黄豆粒那么大,小的两块绿豆粒大小。”
粟裕一生身经百战,打过各式各样的仗,用过各种各样的战术,经历的凶险更是多得数不清。“我们都知道父亲曾6次负伤,身上弹痕累累。然而,谁也不知道,这3块弹片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就连父亲本人都想不到,还有这一处战争的创伤,折磨了他数十年。”
根据弹片分析,这应该是赣南战斗中遭受炮击时留下的。如果推算正确,这些弹片在将军的颅骨里已整整54年。1930年2月,作为红四军一纵队二支队政委的粟裕率领部队进军赣南地区,参加了消灭进犯赣南苏区的国民党唐云山部队的战斗。
粟裕去世时留下遗嘱,身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将他的骨灰遍洒在他曾战斗过的土地上,和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
粟裕有三个子女,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儿粟惠宁。他将三个子女都送到部队锻炼,用最典型的军人教育方式——吃苦、耐劳、严肃、顽强、勇敢训练他们,这是粟裕教子的十字秘笈。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