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五爷——龙王广济菩萨的故事

悟是生非
明天是农历五月十三,从今晚开始一直到明天上午,这是五台山五爷庙最火的日子,因为五月十三是五爷广济龙王菩萨的生日,无数信众会聚集在五爷庙为自己祈求平安、财富。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爷圣诞,那就详细跟大家聊聊这位文殊菩萨的本地大护法——广济龙王菩萨的前世今生。
因为五月十三的因缘,所以今天先从生日开始说起。从民间来说,五月十三是理所当然的五爷生日,不过在佛弟子或者有着关公信仰的人来说,今天是伽蓝菩萨(武圣)的生日。那这样说,五爷跟关老爷是同一天生的了吗?其实不是的,相传五爷的生日是五月初,跟关公的生日非常近。而每年的五月十三,寺院里都会举行法会纪念伽蓝菩萨,久而久之,在民间慢慢的两位菩萨的生日就统一到了五月十三日了。
作为一个行云布雨、为百姓保佑庄家的龙王又是如何进入了佛教寺院成为菩萨的呢?
这个其实就要从五台山的历史说起了。在久远以前,五台山原叫五峰山,五个台顶也并不是平平的台面的样子。而五台山当年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地方,不像现在被称为“清凉圣地”。文殊菩萨想在此地弘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天天气炎热的问题。
文殊菩萨想到了“歇龙石”,歇龙石作为龙王行云布雨后休息纳凉的地方,也是龙宫里的宝贝,如果把它搬到五峰山,那这里自然就会清凉无比,百姓再不必受炎热之苦了。就这样,文殊菩萨就化作一个普通的和尚只身前往龙宫,向龙王要“借”一下这块石头。龙王没有五眼神通,自然认不出这是文殊菩萨,所以就对这这个普通和尚说:“你若能拿去,这石头我就送你了。”结果,文殊菩萨口中念到:“小。”歇龙石应声变小,最后小到可以装到口袋里,就这么着被文殊菩萨“借”走了。
可是,没有了歇龙石,龙王的几个儿子行云布雨回来就没地方歇脚了,当然就不干了。五位龙子率领龙子龙孙就来到了五峰山大闹一场,把原来的五个峰顶都削平了,成了五个台顶。不过天龙八部中的龙部又怎有早已成佛现化菩萨相的文殊菩萨厉害,文殊菩萨用佛法将一众龙王降服并收为了护法,保佑一方百姓。
文殊菩萨既然降服了那么多龙王,为何百姓独尊五爷广济龙王菩萨呢?
这个,就要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讲了。中国传统有五行、五色的说法。五行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色就是“青(蓝)黄赤(红)白黑”,五爷呢,对应的是黑土,也象征着五谷丰登,同时五爷也是众龙王中本事最大的那个,所以他也就镇守在了华北屋脊——北台顶上。在明代镇澄法师撰《清凉山志》当中有一段描:“黑龍池臺上,亦名金井池。側有龍王祠,四方民禱雨輒應。西陵丘坦之詩:一片黃沙起,山川總不分。滿空飛亂石,四谷合烏雲。莫是龍王怒,疑從虎口聞。春光已三月,猶自雪紛紛。鎮澄詩:萬丈峰頭金井開,醍醐甘露謾相猜。龍王神力難思議,一滴能令徧九垓。”
除了北台顶,其实五台山周围的各村庄都有龙王庙,供奉着随五爷一起皈依佛教、皈依文殊菩萨的龙王们。古时,每年本地祈雨之时,都会将各处的龙王一起请来举行盛典,来祈求一年的五谷丰登。这其中,五爷独坐八抬大轿走在最前,其余三十五位龙王只能坐两人轿跟随其后。祈雨完毕,再恭送回各自的庙宇,但是由于五爷北台顶到台怀镇中心的地方路途遥远,且经常会遇到祈雨完毕就下雨的情况,导致当天五爷是无法回北台顶的,大家只能把轿落脚在菩萨顶再往北一些的地方休息一天,第二天再把五爷请回庙里。那个落脚点在多年以前也是个“有名”的地方,游客络绎不绝,是哪里呢?就是那个被关停的“五爷故里”处。
五爷喜欢看戏?这是有悠久历史的!
除了祈雨的时候,每年当丰收的时候,本地的百姓也要把龙王们请下来,一同庆祝又一年在龙王们的护佑下的丰收,地点呢就在现在的万佛阁(五爷庙)。当年,本地的寺院当家师、各界贤达都会坐在龙王殿前,与龙王一起对面戏台上的戏曲,而且根据传统,妇女们最多只能站在戏台两侧观看。当然在解放后,这个风俗也就逐渐消失了。不过丰收以后大家一起看戏的习俗这个烙印还是流传了下来,一直没有丢。
再到后来,尤其是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在旅游部门以及导游的共同作用下,请五爷看戏这种民间信仰也就成了很多人还愿时表达对五爷的恭敬方式了。佛教讲众生欢喜则佛菩萨欢喜,虽然民间信仰不是佛教的内容,但百姓欢喜,也就随了民意了,这样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了今年年初。(今年,也为了相应国家的宗教去商业化的号召,政府也再次主动的把看戏这个民间活动请出了寺院。)
在我看来,以前的请看戏、到现在不准请看戏,都是一种因缘方便接引众生的法门。请看戏是一种还愿,依教奉行更是一种还愿。以前大家都在初级阶段,所以更直接的利益交换(请愿还愿)就是主流,也就是临时的方便法,当大家的物质、精神世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了菩萨接引众生的法门。这个怎么讲呢,就如同观世音菩萨拔众生苦,所以接引的信众就非常的多,等这些信众的苦没了再要上求佛道的时候,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就会出来告诉大家智行合一才能修成佛道,才能证得无数佛共同的清静法身——毗卢遮那佛。所以,不能请戏了,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这些凡人的整体素质都提高了,这是大家共同的因缘。
五爷真身在北台,为何终又落脚在万佛阁?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再补充一下五台山寺院的一点点历史。当年塔院寺是显通寺的塔院。因为显通寺太大了,逐渐塔院寺就从显通寺独立了出来(关于这个历史,以后可以单独开长篇了),而现在的五爷庙(正式名字叫万佛阁)则是塔院寺的下院,万佛阁寺龙王殿左首的万佛阁也是寺院里最古老的建筑。当年万佛阁的正门,其实是现在的侧门(在龙王殿的后面,门朝西),万佛阁的方向才是寺院的主线方向。
本地人祈雨、丰收庆祝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具体年代不可考),也考虑到了北台顶的路途遥远,请送不便(我个人觉得明末的天气反常因素是不是也要考虑进去),大家一致商量决定把先前看戏的地方修一座龙王殿,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龙王殿,请五爷长久住在这里,也能进一步免除劳顿之苦。再到后来,这座原塔院寺的下院的中轴线方向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南北向,而主殿万佛阁也变成了偏殿。但作为五爷庙的官方名称“万佛阁”却一直沿用到了今日。
披龙袍和挂牌匾是怎么回事?金面五爷还是黑面五爷?
上文中咱们提到了五爷代表的是黑土,所以从一开始,五爷的脸面就是黑色的。而且大家看最上面五爷的高清无码图,龙王的面向其实还是令人畏惧的。后来为什么五爷又成了金脸,这当中还有一段五爷与康熙皇帝的因缘在里面。
当年大清康熙帝为了寻父、也为了维护满蒙地区的稳定多次前往五台山。其中有一次在龙泉关遇险,遇一黑面老者引路而脱险。脱险以后,康熙沿途寻访老者,最终在万佛阁的龙王殿里看到了这位老者,没错,就是五爷化身成老者助他平安脱险。为此康熙帝还特意参拜了五爷,并赐予龙袍加身。皇帝也是龙,龙王也是龙,所以康熙帝有给龙王殿题字:“龍參”,这也就是龙王殿上牌匾的来历。追述起来,这也是五爷庙还愿民俗中的“挂牌匾”的出处了吧!
话说回来,挂牌匾还有一层弘扬五爷信仰、弘扬佛家抜众生苦的含义。但是披龙袍这件事,从龙袍的含义来说也只有皇帝有资格去穿、有资格去赏赐,其他众生又有什么资格和福报去给龙王披龙袍呢?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损福报的行为!所以今年政府又主动不让披龙袍,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多少人因披龙袍而损了自己的福报而不自知呢!
至此,挂牌匾、披龙袍、看大戏三大五爷特有的还愿方式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说到黑脸变金脸,这事也跟这位康熙爷有关系呢。黑面五爷在一般人看起来是非常严肃、令人害怕的,话说康熙见到五爷真身像后,认为五爷皈依了佛教以后也有了慈悲,能让五爷看起来不那么令人害怕更有助于民间对五爷的亲近,所以也给五爷贴上了皇家能用的金色,五爷也就变成了金面五爷。
五爷是文殊菩萨化身么?
其实如果您看了上面的内容,还会有这样的认知吗?五爷广济龙王菩萨并不是文殊菩萨化身,从天龙八部来说,五爷是文殊菩萨的护法;从佛教角度来说,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的眷属。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一萬人具,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从经文上说,五爷广济龙王菩萨无疑就是文殊菩萨的眷属之一;从更广的角度来讲,每一位能亲临五台山的人都是文殊菩萨的眷属。所以五爷的生日除了我们要给五爷这名亲戚祝寿外,我们更要知道五爷也是在帮文殊菩萨开方便法门来度化我们的,我们在满足己愿后,还要发愿自利利他、依教奉行,这才不会辜负五爷护佑我们的一片佛心、以及文殊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