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五代皇帝收夺兵权均失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成功?

天眷的宠儿
五代时期的皇帝李从厚、李从珂、刘承祐等人为了稳固帝位,都想削藩,都想收回兵权,可惜他们都被削藩时激起的叛军反噬,最终均无一例外地身败名裂国破家亡了。不过,为什么赵匡胤就能够成功实施杯酒释兵权,进而成功削藩、成功收回地方兵权呢?通过本文,崔浩的希望会为大家细说原因。
文/崔浩的希望
五代时期的中国,是个谁拳头硬谁就能称王称霸的强权时代。
叛乱丛生的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934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逝,其子李从厚继承皇位,不过,在他下令削夺藩镇李从珂的兵权时,重兵在握的李从珂不服,遂起兵叛乱,由于李从珂给足了叛乱士兵们各种财物及升官发财的许诺,而李从厚不懂得笼络手下士兵,所以,李从厚的士兵临阵倒戈,而李从珂 则率领大军进攻洛阳,最终,李从厚兵败被杀;
以重赏激励士兵跟从自己反抗皇帝的李从珂
公元936年,李从珂想收夺藩镇重将石敬瑭的兵权,石敬瑭不甘屈居李从珂之下,于是,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国君耶律德光,然后,石敬瑭率军与契丹军队联合南下,将李从珂击败,灭亡了后唐,之后,在契丹的扶植下,悍将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政权;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沙陀人石敬瑭
公元950年,后汉皇帝刘承祐想削夺郭威的兵权,资历深厚的郭威不甘束手待毙,便起兵攻打汴京,由于刘承祐资历浅薄毫无威望,所以郭威轻而易举地击败了群龙有首却无能的后汉军,将刘承祐逼死,后汉灭亡,郭威建立起后周政权。
后周太祖郭威
就像这样,五代时期,改朝换代之事,多因统治者想削夺地方兵权所致,不过,下面这次改朝换代,却不是因统治者削夺兵权所致,而结果,竟能助新统治者成功收回兵权: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遗诏令八岁的幼子柴宗训继承皇位,宰相范质、王朴辅佐新皇,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护卫国家,可惜,在主少国疑强国环伺的内外环境下,这些心怀鬼胎的臣子们并不一心。
虽雄才大略但英年早逝的后周世宗柴荣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禁军最高统帅-时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假称北汉与契丹联合南下侵犯大周,在骗取宰相范质等重臣的调兵命令后,早有篡位预谋的他,便率领都城大部分禁军出城向北御敌。
然而,在进至都城东北二十余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与亲信将士们精心上演了一出“被迫”披黄袍的大戏,于是我们看到,一向严于律己治军严格但这次为抵御“外敌”却在军中醉酒酣睡的赵匡胤,被将士们山呼万岁地拥立为新皇帝,之后,赵匡胤就若无其事地带领全军调转方向回都城开封了。
由于平时与石守信、王审琦等守城将领关系亲厚,所以赵匡胤得以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地进入开封城僭位称帝,灭周建宋。
赵匡胤就是赫赫有名的宋朝太祖。
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得皇位的宋太祖赵匡胤
不过,改朝换代容易,要改变五代时期就形成的地方武将重权在握频繁造反的歪风邪气,就难上加难了。
因为历代王朝的新建,大多都会经历利益争夺的阵痛,在这点上,宋朝亦不例外:
赵匡胤刚登上皇位,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就在潞州起兵造反,赵匡胤迅速果断地北上出兵平叛后,不愿听新皇帝号令的另一位悍将李重进又在扬州起兵造反,赵匡胤亦果断干脆地南下亲征讨平之。
就这样,对赵匡胤篡夺皇位之举腹诽不已的诸多藩镇,便偃旗息鼓地继续观望起来,而杀鸡儆猴的赵匡胤呢,他对诸藩镇的貌恭不心服之势,亦洞若观火磨刀霍霍。
威武雄壮、一言九鼎的军事强人赵匡胤
公元961年3月,赵匡胤下令:
罢免慕容延钊的禁军殿前都点检职位,改任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至于殿前都点检这一原职,则被赵匡胤永远珍藏;
罢免韩令坤禁军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位,改任其为成德节度使,其原职由更受赵匡胤亲近信任的石守信担任。
如此一来,手握实权的两位禁军最高长官交出了军权,去担任实权大大缩减的地方节度使,不过,这还没完。
同年7月,在一次距离太后逝世不久的宴会上,赵匡胤抚今追昔、恩威并施地与众将闲聊了起来,在活跃气氛后,他趁热打铁、出其不意地给众多都城禁军中的实权武将们来了场别开生面的兵权收缴大戏。
第二天,石守信、王审琦等实权武将们,便纷纷上表称病,请求皇帝收回兵权,赵匡胤见状,便顺水推舟地批准了众将的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之举,同时,他将中央禁军大权牢牢地收回到了自己手中。
这样一来,篡位称帝的赵匡胤,再也不用担心自己被别人谋朝篡位取而代之了。
至此,我们不禁疑惑,五代的皇帝李从厚、李从珂、刘承祐等人为了稳固帝位,都想削藩,都想收回兵权,可惜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身败名裂国破家亡了,可为什么赵匡胤就能够成功实施杯酒释兵权,进而成功削藩、成功收回地方兵权呢?
本人认为,赵匡胤之所以成功,原因如下:
其一,赵匡胤的防微杜渐之念和赵普的远见卓识,是赵匡胤成功收回兵权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
俗话说,纲举则目张。要想解决五代时期这一老大难的问题,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防患于未然的先见之明,亡羊补牢的随机应变
公元961年,平定李重进叛乱的赵匡胤,在回到开封后,接连获得两次平叛胜利的他并没有得意忘形,相反,忧心忡忡的他对亲信赵普说出了这样一番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我怎么就是想不明白呢?你说,为什么从唐朝晚期到如今,仅仅五十多年,却有八家十二个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地轮流执政?为什么他们的统治如此脆弱?天下究竟该如何治理,才能避免他们那样得之速失之也速的可悲覆辙?”
老谋深算、见识深远的赵普
赵普听了赵匡胤的疑问后,老谋深算的他悉心恭维皇帝道:“陛下能提前想到这些,真是社稷百姓之福啊。自从唐朝晚期以来,武将割据一方征战不休,朝廷平定叛乱屡屡铩羽,其原因,就在于君弱臣强,因朝廷陷于宦官祸国乱政和官僚权力党争中自身难保,导致武将军权在握集聚实力顽强对抗中央。因此,今天陛下要彻底根治此问题,就必须削夺藩镇武将的权力,收缴藩镇的精兵强将,控制藩镇的财政大权,这样,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诸多藩镇自然会纷纷土崩瓦解,到那时,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普还没有说完,赵匡胤便如获至宝地插言道:“爱卿不必说了,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赵普看皇帝不愿实行此策,已猜出赵匡胤对亲信手下们的重用信任之情,不是自己一言一语就可以动摇的。
于是他对赵匡胤劝道:“虽然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众将,是与陛下有过命交情的兄弟,是帮陛下夺得天下的左膀右臂,但是,陛下仍应该将他们改换至其他职位,再徐徐削夺其军权。”
赵匡胤见赵普有过河拆桥的念头,便于心不忍、不以为然地回应道:“你说的这些人,都是朕最好的朋友,他们是绝不会背叛我的,你还在担心什么呀?”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