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何不退回故地却自刎乌江呢?

野文化历史
很多人对项羽的结局报着遗憾的态度。宋代词人李清照写道:“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至今仍佩服于项羽的气节,节节败退之际宁肯一死,也不愿委曲求全。晚唐诗人杜牧也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楚汉战争项羽节节败退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于是拔剑自刎而死。司马迁将项羽之死描绘的慷慨激昂,后人对项羽气节的推崇大抵源于此。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结束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楚汉之争历时3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史记》,也从侧面说明了百姓所受战争殃及之苦。据记载,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
彼时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回到故地若要卷土重来,还要在给江东父老更添战争之苦,于是选择了自刎来结束了这场战争,还了天下一个太平。
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猜测,真实原因如何,无人能够揣测当时项羽的心情。留给后人的只是对项羽挥剑自刎的慷慨悲歌和刘邦空前强盛的汉帝国。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