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引起的争议
苏轼《枯木怪石图》局部 日本私人藏
近日,佳士得正式宣布将在秋拍中亮相苏轼《枯木怪石图》,起拍价是4.5亿港币。《枯木怪石图》自抗战期间从白坚夫(吴佩孚秘书长)手中流入日本后,已消失了近一个世纪!这可谓今年书画界最大的新闻了。
201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展厅最醒目位置摆放的是邓拓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的苏轼《潇湘竹石图》,这也是当时整个展览的重头戏。时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美术馆珍藏的这幅苏轼孤本价值连城。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宋代书法就拍出了几个亿,如果《潇湘竹石图》现身拍卖行,起价就会超过4个亿。”
巧合的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起拍价将是4.5亿,与悬而未决的《潇湘竹石图》相比,这张画受到的争议要小得多,而且还送米芾43字。即便天价,显然也是值得了!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中国美术馆
《潇湘竹石图》被认为是国内苏轼的唯一画作,其实真伪一直以来颇受争议。
《潇湘竹石图》又称《竹石图》,有“轼为莘老作”署款。墨画坡上大小二圆石,后有小竹树枝,远处烟林平沙。卷中和拖尾有杨元祥、郑定、吴勤、熊冕、杨慎、夏邦谟等二十六家题跋。题跋的时间最早为元元统甲戌(1334)二月望,最晚为明嘉靖辛酉(1561)八月。画卷曾经孙伯渊、白坚夫、邓拓等人递藏,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此卷不见前代著录,吴湖帆、徐邦达认为题跋均为真迹,但画非真。
吴湖帆早在其《醜簃日记》1937年5月16日就有记载:“孙伯渊携来苏东坡《竹石》绢本卷,画系元人作,非真迹,但元明人题者二十六家,均真而精,洵奇事也。”
徐邦达1992年撰文认为:①所见坡书真迹,其名款行楷书“轼”字,凡偏旁“車”字第一横划,必短于“曰”字及下一横划,屡试不爽。此款此字则大反其习性,是为可疑之点。但墨色却与画一致,绝非后添。②考诸题跋人除杨慎载《明史》以外,大都不见经传。但均可信为真迹。从题语和本幅关系贴切看来,亦非移配。总之元、明各跋虽真,却不能定本幅之非伪,因为即使博学如杨慎,亦未见其必善于鉴别书画。
吴湖帆认为《潇湘竹石图》画为元人作,元明人题跋为真。徐邦达的观点与其类似。
与此不同的是,邓拓、谢稚柳、杨仁凯则认为是真迹。
1961年,邓拓以天价(5000元)从白坚夫手中购买了此卷,并认为:“苏轼所作《潇湘竹石图》卷,可谓古画中杰出作品之一……观二十六家题跋,都非泛泛应酬之作,而是针对东坡之《潇湘竹石图》立论。”
1982年,杨仁凯、黄胄、周怀民在《光明日报》发表联合声明:“我们所见苏轼原作仅两件,加上文献记载不及十帖。究其内容与技法,描写对象,多以松桧竹石为主题。唯独《潇湘竹石图》的艺术构思,尤得诗人之旨……如果在真迹诸作中判定甲乙,客者自会做出选择的。”
1983年11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在鉴定这张画时,启功和徐邦达认为画非真,杨仁凯、谢稚柳认为是真迹。杨仁凯并指出张珩也认为不当看假。
因此,这张画的真伪问题至今仍是悬而未决。
徐邦达在1992年除表达了他的真伪观点,也对《潇湘竹石图》和《枯木怪石图》做了一比较:“《潇湘竹石图》画法惟竹叶每笔作两头尖形,与《枯木怪石图》真迹卷大略近似。石坡干湿笔合用,干处开叉似飞白,然有作家习气,且接近行家程式,又不同于纸本卷,为此正有雅俗之分。”
徐邦达认为《潇湘竹石图》与《枯木怪石图》大略近似,但又不同于纸本卷(《枯木怪石图》)而接近行家程式。
《枯木怪石图》无款,画幅有刘良佐和米芾题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苏轼最可靠的绘画真迹。
苏轼《枯木怪石图》局部 刘良佐题跋
润州棲云冯尊师弃官入道三十年矣,年七十余,须发漆黑,且语貌雅适,使人意消见,示东坡《木石图》,因题一诗赠之,仍约海岳翁同赋,上饶刘良佐。旧梦云生石,浮荣木脱衣。支离天寿永,磊落世缘微。展卷似人喜,闭门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独忘归。
苏轼《枯木怪石图》局部 米芾题跋
芾次韵。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画面右上方钤有乾卦,左下有“绍”“兴”连珠印。另有“风阁王氏”墨印、“黄琳美之”“易庵图书”等鉴藏印。
从其题跋与鉴藏印来看,《枯木怪石图》可谓是流传有序:宋高宗——王厚之(南宋金石学家)——沐英(朱元璋养子)家族——黄琳(弘治年间锦衣卫指挥)——李廷相——项圣谟(明末清初画家)——白坚夫。
但是此画上拍佳士得,引起欢呼的时候,也出现了对此画的质疑声音。
为什么苏轼的这些绘画总是有争论呢?
① 《潇湘竹石图》与《枯木怪石图》都不见早期绘画著录。
② 苏轼的传世绘画极少,除了文献记载,根据传世画作,无法确定苏轼的标准件,更无法明确苏轼的个人风格具体是什么样。包括启功、徐邦达与谢稚柳、杨仁凯等人对《潇湘竹石图》的争论点也多不在画幅本身上。
③《枯木怪石图》的真伪更多地取决于画幅上刘良佐、米芾题跋的真伪,刘良佐题跋为仅见,而此米字跟常见又略有差异。
当然质疑其实并不难,质疑后的结论却是很难的。除了竹石图的真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苏轼的竹石风流是什么样子?苏轼的绘画理念是什么?如果没有苏轼,中国绘画会怎么发展?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