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为何韩信背水一战可以置死地而后生而马谡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史文乐见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井陉之战,汉军统帅韩信背水列阵,以不到两万的新兵,一个早上大破赵军二十万主力,诛赵相陈馀,擒赵王赵歇,名闻海内,威振天下。然而汉军诸将虽然赢了,却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赢,他们的智慧无法承受这种莫名其妙的胜利,

于是便有人在庆功宴上问韩信道:“兵法有云‘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又云‘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今者将军令我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韩信笑道:“此亦在兵法,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乎?今我军新建,良莠难分,信尚无暇亲抚众士卒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置之生地,遇敌皆走,宁得而用之乎?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是故勇气百倍,可以一敌十也。”

为何韩信背水一战可以置死地而后生而马谡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诸将听了,顿时对韩信之高论五体投地,皆下拜道:“将军妙算,非臣所及也,末将等受教矣。”

他们真的搞懂了韩信的妙计吗?不见得。

就算真搞懂了,他们也很难再复制此计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用的,它必须满足很多条件才能用,乱用的话,只能是“置之死地而必死”。

为何韩信背水一战可以置死地而后生而马谡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第一:必须在我方兵力不足时才能用。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将士须有死心。两军交战,从来是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没有命的,只有将士知其必死,方能拼死一搏;否则将士若知不必死,何须拼死?

所以说,如果我方兵力充足,则决不可将军队置于死地,自找麻烦。你想,明明占尽优势,还自掘坟墓,这不是自虐,不是犯贱,还是什么?

为何韩信背水一战可以置死地而后生而马谡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第二:必须在充分了解敌情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任何军事计划的制定都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越是危险的作战计划,越不能。

所以项羽在破釜沉舟之前,先派英布对秦军做了火力侦察;所以韩信在背水一战之前,先用内间探知了赵军的军事部署。

所以说,如果没有做到知己知彼,而随便将军队置于死地,这就是纯粹的瞎指挥。所谓野史传奇中描写的某某“掐指一算”就能“料事如神”,那是意淫,不是战争。

第三:必须要有前戏或后招才能使用。

记住,任何险招都不能单独使用,没有其他招数保驾护航,险招只会让你陷入险境。

如果项羽不是先派英布破坏了秦军的甬道,从而隔断了章邯部与王离部的联系,他还会破釜沉舟吗?

同样,如果韩信不是预先安排了高邑的奇兵,他还会背水一战吗?。

当然不会。世间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是统帅精密计算的结果,而不是靠赌博、运气或侥幸。

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永远做不了名将,上天把所有运气都给他也做不了。

所以说,韩信背水阵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一个士气就能解释的了的问题。他是靠着巧妙用间、变易主客、阵势互换、奇正配合、疑兵示形、通盘计划,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一点一点地创造胜利的可能性,最终缔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迹。无可否认,战争是有偶然性,但这种胜利的偶然性只会垂青那些深谙军事之道、“先胜而后求战”的高明指挥者。

可惜,后人对此战大多只记住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句话,于是奉作至理名言,往往生搬硬套韩信的背水一战,结果输都不知道怎么输的,愚不可及!(比如三国时的马谡。)

为何韩信背水一战可以置死地而后生而马谡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以上所有这些道理,韩信没说,诸将就也没问,这说明诸将一个也不是做名将的料。

还是那句话: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有点可怜韩信了,他经常只能对牛弹琴。

有人说了,这些道理你都懂,难道你就是个做名将的料了?

我不行,我在这里分析的头头是道,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事后诸葛亮,真要我带一万多老弱残兵去打人二十万大军,我非尿裤子不可。

所以说,人和人就是有差距啊,天才就是天才,庸才就是庸才,没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