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之锤 B-4 M1931 203mm榴弹炮, 1发炮弹打穿地下 三层楼板

细谈春秋
早在1920年苏联的大炮兵思想就已经形成了,苏联已经开始不满足于122和15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开始寻求更大威力的武器以便于攻坚要塞和城市作战。1926年5月17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炮兵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红军现役火炮改造计划,会议还决定为红军研制口径为203毫米的攻坚火炮。来自彼尔姆兵工厂的弗·费·伦杰尔工程师负责整个项目进度,并负责研制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则由布尔什维克工厂提供,整个计划应于1927年5月全部完成。同时也有新的122和152毫米火炮改进计划。项目开始后,彼尔姆兵工厂和布尔什维克工厂拿出了4种火炮方案,最终尼·伊·马格达斯夫和阿·格·加夫里利夫联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获得批准,该方案采用轻型坦克的行走装置。
项目图纸实际于38年1月完成,分成有炮口制退器和无炮口制退器的两个版本。但是苏联国防会委员会一直不看好这个结构繁琐、体积庞大的怪物。而且生 产的话很多配套部件很有可能供应不上,炮兵总局局长库利克也不看好这种火炮,所以数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径火炮的生产,转而生产相对成熟的ML-20型 15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
但是苏联的工程师们并没有放弃,1930年11月是决定这门传奇火炮命运的一个月,在进行了多达146处改进之后203毫米榴弹炮的样炮还是被 生产了出来。在没有完全消除隐患的情况下,该炮定型为苏联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弹炮,并于1931年6月开始装备工农红军,并开始在布尔什维 克工厂投产。由于生产难度大,产量低,这门火炮只作为炮兵预备队和集团军直属炮兵作为装备。在1931~1941年间,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哈 尔科夫举行的每次阅兵活动中,都出现了B-4榴弹炮的身影,它成为了红军强大实力的一种标志。
服役后的B-4榴弹炮也是苏军优秀的杀器,在苏芬战争中B-4榴弹炮挨个的摧毁芬兰曼海姆防线上的固定活力点已经名声大噪。在1940年2月1日至3月13日最后阶段的作战中,苏军共投入20多个B-4炮兵连,进行了多达270余次压制射击。
B-4的威力终于得到全面发挥。在哈尔科夫、齐尔塞、柯尼斯堡、坦泽和波森等重大城市攻坚战役中,B-4榴弹炮摧毁了无数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 事,特别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宁格勒战线上,由维德门德科少校指挥的2个B-4榴弹炮连摧毁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发炮弹打穿地下 三层楼板后才爆炸,以至于德军士兵惊恐地将B-4榴弹炮称为“斯大林之锤”。库尔斯克会战之中B-4榴弹炮在远距离上向德军费迪南突击炮射击,命中顶部后 费迪南瞬间成为了一堆废铁。
(来源网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