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杜聿明和宋希濂的本质区别: 中国远征军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善本历史古籍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顾名思义就是将领出征在外,可以见机行事,毕竟战机稍纵即逝,不必先请战或者等待君主的命令,不然肯定贻误战机。不过这句话被将领拿出来说的时候,就是违抗上级命令的时候,上级的命令明显和战场的形式相违,将领把这话一说然后根据自己的战术来布置。杜聿明和宋希濂是黄埔同学,同为黄埔一期生,两人在抗日战场上都有过辉煌的战绩,无愧于“抗日名将”之称,两人也都身居国民党军队高位,职位相差也不是太大,所以有很多人把他们二人进行比较,其实两人有很大的区别,两人都参加过“中国远征军”,我们就从这件事中两人的表现来分析下。

杜聿明和宋希濂的本质区别: 中国远征军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宋希濂中国远征军的成立是在多方面的因素推动下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被德国打的丢盔弃甲,而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则是英国对抗德国的物资重要提供地,而日本为了自己的野心,想要攻占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作为自己霸业的资源地,并且切断中国的补给线,来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当时中国作为中日战场,拖住了大量的日军,美国当时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爆发了战斗,为了拖住日本的陆军,和英国、中国等国达成了协议,中国远征军就应运而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阶段,派出远征军出国作战,为同盟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也扬威于国外,但两次中国远征军总共投入兵力达40万人次,战后生还者却不足20万,让人痛心。

杜聿明和宋希濂的本质区别: 中国远征军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杜聿明中国远征军共有四支部队,1、1942年3月~8月罗卓英、杜聿明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第一期;2、1942年5~1943年2月宋希濂率领的11集团军;3、1942年8月~1945年5月郑洞国率领的中国驻印军;4、1943年2月,陈诚奉命组建中国远征军第二期,不过因为11月陈诚因病辞职,所以由卫立煌将军率领11集团军、20集团军及直属部队。1942年3月,杜聿明率中国远征军第一期10万3千人在缅甸作战,由于英国人的掣肘,远征军的指挥系统非常混乱,造成了5月份的大溃败,最后生还的仅有4万人,要知道除了在战斗中牺牲的一万多人外,在野人山非战斗减员就达5万,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期的一半人数。

杜聿明和宋希濂的本质区别: 中国远征军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中国远征军在生还的4万人中,只有66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绝接受杜聿明的命令,使38师成建制的从缅甸撤退到了印度,第5军部分和22师在实在不能通过野人山才被迫撤到了印度,这些人就是“中国驻印军”最早最基础的部队。后来从国内空运了3个师和大量的知识青年到印度,经过美国教官的强化训练,才有了1944年8万将士以猛虎下山的姿态重返缅甸战场,对日寇进行了报复性的攻击。回过头再说宋希濂将军,1941年11月,蒋介石因为怀疑实力强大的云南王龙云,便将宋希濂升任为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下辖3个军驻守在昆明,蒋介石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监视云南王龙云。宋希濂将军是一个分得清孰轻孰重的人,在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大溃败的情况下,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毅然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放弃蒋介石对龙云监视的命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昆明奔赴施甸县、保山县,去扼守怒江东岸,将日军死死的挡在怒江西岸。

杜聿明和宋希濂的本质区别: 中国远征军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中国远征军雕塑蒋介石对宋希濂的这一举动虽然大为恼火,但从战略全局角度来看,宋希濂能够在关键时候放弃对龙云的监视,将日军死死的挡在怒江西岸,让日军的阴谋没有得逞,确保了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孰轻孰重相信蒋介石也是心知肚明的,也没有对宋希濂进行指责。通过宋希濂将军这一举动,我们来看杜聿明将军,在杜聿明将军明知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还硬将部队带进野人山,造成了非战斗死亡人数高达第一期远征军的一半,虽然杜聿明在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但至今还留在野人山的战士总该是他一生的精神负担吧。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这样的军事指挥官就算最高统帅欣赏他的忠诚,但绝不是优秀的军事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