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禅法苑——《世尊十大弟子小传》一:舍利弗·目犍连

无禅法苑
原创: 成都菩提树 无禅法苑
【前 言】:佛陀十大弟子的事迹,其实我们在之前文章中已经零散的讲了不少,今天就来梳理一下,由于年代久远,不仅是十大弟子,也包括世尊本人的很多事情都没有确凿的考据,部乘之间在有些事件上说法也不一,这也很正常。大体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因为不仅佛教经典有记录,西方不少知名高校包括MIT哲学院和英国罗素组织等不少高校哲学宗教方向的教授都做了多方考据,包括记载于婆罗门教、蓍那教、巴利圣典等外教经典中的一些事迹亦可相互印证。这一篇文章也仅是小传,简单的讲述诸弟子大体的经历,主要基于星云大师的资料,同时也结合了经文、南怀瑾先生、太虚以及虚云大和尚在各自论述中的部分观点。
---*---*---*---*---*---*---*---*---
【综 述】:
世尊的一生度人无数,他没有高低贵贱的观念。印度从雅利安人侵入开始起就有种姓制度,源于古印度教,这一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实还有一个阶层,就是贱民。种姓内部世代承袭,种姓之间互不通婚。印度3000多年的种姓历史,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伟人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因为,不仅来自高种姓的阻力很大,就连低种姓特别是贱民阶层,他们也极力阻止,因为觉得自己就应该处于这样的社会层级,并且就应该为高种姓服务,这是印度整个社会的悲哀,至今依然如此。
但是,印度又是世界思想文明的发动机,不仅印度教、佛教发源于印度,有据可考的不少宗教创始人都或多或少来印度求过法,或者受到佛教后续大德的影响。考虑宗教信仰和信徒的情怀,我就不在公开场合例证说明了。(顺道说一句,我们都说西方文明,我不是太苟同这个说法,其实最高的宗教思想全部来自东方,世界几大教:佛教、印度教发源于印度,伊斯兰教在中东,儒教在中国,基督教的耶稣以及犹太教也在中东,轴心时代的主要思想几乎全部来自于东方)。之前的印度总理讲过一句话:“从社会制度来看,印度是最落后的,从思想文明来看,印度又是最开放和包容的。”一语中的。
种姓之间的不平等,处处都有体现,也包括名字自带的阶层标签,最开始的佛教徒还是各自是各自的名字,后来全部跟随世尊改为“释”姓,这个起因就是为了尽量去平等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无论是大菩萨还是佛转世,要度化众生又不得不一定程度上向当下的世俗作适当妥协,这一点我在之前文章讲了很多了。完全的不顾世俗社会的价值观、风俗、文化,那么宗教就得不到传承和发扬,甚至会被当权势力直接消灭掉。
实际情况是什么?世尊的绝大部分受众都是偏高种姓阶层,包括十大弟子中:阿那律、阿难陀、罗睺罗是王子,舍利弗、目犍连是外道领袖,迦旃延和大迦叶是婆罗门的权威和长老,富楼那和须菩提是一方富贾,仅有优波离这个理发匠处于首陀罗阶层,其余九人也包括鹿野苑五信徒都是高种姓。而不允许奴隶、政治家、罪犯出家则是对世俗的妥协,世尊早期相当长时间内不允许女性出家,后期因阿难劝说勉强同意,但也订立了比丘尼“八和敬”的不平等条款,则更多是对僧团的长期稳定发展考虑,因为初中期的僧团男女信徒之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就跟我们当今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少不了贪嗔痴,宗门也难免。好了,接下来不多废话了,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佛陀的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
首先要讲一下这个“第一”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个十个“第一”都是相对的,舍利弗智慧第一,其实富楼那讲法的智慧也很高。目犍连神通第一,但很多弟子都有神通,并且舍利佛的神足通,阿那律的天眼通并不在目犍连之下。富楼那讲法第一,世尊的弟子各个都会讲法,舍利弗独自一人去尼泊尔外教管辖地盘讲法,收复了当地所有外教信众以及婆罗门皈依大乘,即可知其讲法的能力并不亚于富楼那。因此,这些个“第一”仅是选取了这十位弟子最长的一方面,如同我们建国时册封的十大将军和十大元帅,虽然各有所长和贡献,但都精通谋略擅长带兵打仗一样。
舍利弗,就是《心经》中的舍利子。
舍利弗诞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家庭,地处南印度的摩竭陀国,离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负有盛名的论法师,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院士地位。在舍利弗母亲怀孕期间即有神通力,他的小舅叫拘罗,对婆罗门教的法理精通,擅长并且喜欢辩法,但当他的姐姐怀孕以后,总是词穷力拙,不支而退。因此拘罗惭愧得离家出走,他知道姊姊所怀的胎儿,一定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自己若再不求进步,将来不如外甥,岂不给人笑话!然后开始四处行脚参访,连指甲也没有时间修理,因此,当时的人们便叫他“长爪梵志”。也就是火龙之前文章中跟世尊辩法后折返皈依的那位主人翁。
舍利弗八岁就能通解一切婆罗门书籍,二十岁告别父母四处参访问道,这点也是显宗和密宗的差异,显宗,特别是禅宗是鼓励弟子四处参访,称之为行脚僧,包括南怀瑾,他也说自己皈依了九十多位老师,而汉地寺院基本上都有接纳行脚僧的具体制度,称之为挂单,不仅提供一定时间内的住宿和饮食,还经常会给少许盘缠(路费)。而密宗要求以依止金刚上师为主,绝对的信服,此即是在经文三皈依的基础上,提出的四皈依,全身心的就皈依自己的根本上师。行脚参访的不仅是舍利弗,还有诸多弟子,甚至世尊本人在求道过程中也四处参访名师。
舍利弗在四处参访学习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同学,因为义理相投,迅速的成为了他唯一认可的知己,就是目犍连,也叫大目犍连,也叫摩诃目犍连(摩诃就是大的意思,摩诃止观就是大止观,摩诃迦叶就是大迦叶)。舍利弗和目犍连不仅年龄相仿,学问、思想高度也都差不多,经过长期的求学和参访,当时,全印度已经没有一个学者可以入他们的法眼了,于是这哥们儿骄傲的认为整个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具备智慧,再无人可以做他们的老师,于是决定离开删阇耶,另外创立一个学团,独立招收弟子,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目犍连,目犍连也认为英雄所见略同,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天,舍利弗从阿舍婆誓口中听到了佛陀的名字以及其教法,瞬间脑袋中就如同天崩地裂一般。(这句话,很多人以为是文学润色的辞藻,可惜,这一次,还真不是。从无禅法苑建立至今,我们已经遇到了四种类型听闻深法后的身体反应,第一例是中脉发烫,第二例是整个人全身发热并且心跳加快,第三例是初闻深法就肚子响但很舒服,最近的一例就在上周,是打了几个冷颤。我不能确切的给出原因,但这些个案最后发现都是大乘根器,并且之后对于甚深佛法的领悟速度比一般人都要高,甚至远高于一般人。我的分析是,阿赖耶识中之前许多生世习得的大乘了义法理种子突然被感应唤醒,由潜意识主导而形成的神经系统反应。)
于是,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就带领他们的两百弟子,在竹林精舍皈依了世尊,世尊最开始的鹿野苑讲法只有五个婆罗门,早期发展相当缓慢,如同穆罕穆德在头三年的传教中也仅有几十户居民皈信,而耶稣则更少。直到舍利弗和目犍连的皈依,整个僧团才逐渐壮大起来。佛陀接纳两名弟子后,也很欢喜,认为自己所证悟的真理,直到今天才真正有能够完全理解和接纳的人,对他俩高度的信任。比如第一次奉佛陀的指示到北方外道之地域弘法的就是舍利弗,监督祗园精舍建设工程的,也是舍利弗。
再来介绍一下这个祗园精舍,祗园精舍和竹林精舍是佛陀讲法最多的两处地方,竹林精舍在南方,就在王舍城的城郊,当时佛陀在北方还没有一个说法的地方。时遇当时北方舍卫城须达长者到南方省亲,见到了佛陀后就自愿皈依,并发心要为佛陀在北方建立精舍,当时相中的满意场地恰好又是祗陀太子的花园,太子不是很愿意,故意为难他,要求须达长者铺满所购土地的黄金才行,长者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最后,黄金铺地之处就算是须达多赞助,而因树木、池塘等黄金没法铺设的地方,就算是太子祗陀赞助,因此祗园精舍的全名又叫“祇树给孤独园”,祇树就是指这个波斯匿王的祗陀太子的园林,给孤独,又叫给孤独长者,就是须达长者。
这个祗园精舍因受到王国长者和太子的赞助,不仅工程进展得很快,其规模也不小,在舍利弗的亲自设计下,共计有十六个殿堂专供集会之用,又有六十个小堂,分为:寝室、休息室、盥洗室、储藏室,此外还有个运动场以及浴场、池、泉等等。
但就在精舍动工不久,麻烦就来了,因此北方是外道的领地,须达长者也告知了舍利弗魔难来了,但是呢,这个舍利弗反而喜出望外,他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一个宣扬世尊佛法的大好机会,于是约定了辩论的时间,外道因为听闻了佛陀在南方的势力和影响,也很慎重,推选了几十名主辩的论师,而佛教这边只有舍利弗一人。但是,舍利弗是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本来就出身在婆罗门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婆罗门中有名的论师,算是全印第一流的学者,舍利弗从小精通外道典籍,现在又身受世尊亲传,自然经过一番辩论,彻底征服了这些外道,使整个舍卫城的居民都皈依了佛陀。
佛陀在弟子中最信任的就是舍利弗,在世尊讲法的前期,他和目犍连一直就站在世尊身边,一个站左边一个站右边,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罗睺罗要求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为师,受沙弥戒。
对于舍利弗的圆寂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舍利弗年事已高,在禅定中思考:“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都先于佛陀进入涅槃,我当今作为上首弟子也应该如此”。于是在征求佛陀同意后,在其故乡迦罗臂拏迦村圆寂。
第二种是,舍利佛年事已高,身又现疾,在其回到故乡探望百岁母亲期间圆寂,圆寂后,由于目犍连被外道伏击致死,两大弟子的相继离世,使世尊内心非常难受,很长一段时间在讲法的时候都面无悦色,甚至直言:“没有了舍利弗和目犍连,这样的法会味同嚼蜡”,他们俩的去世,在佛教史中又称之为双贤入灭。
第一种情况是星云大师讲的,但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支持的人也更多,因为以世尊的仁慈没有可能因为第一条中的理由就让弟子先于自己去圆寂。
目犍连:神通第一
目前的寺庙主殿,绝大部分都是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第一类是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三身相,也就是法身、报身和化身;第二种是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和两位弟子,大迦叶和阿难,大迦叶居左阿难居右,在世尊讲法后期,确实就是如此,但在前期实则就是舍利弗和目犍连。除了世尊安排他们外出讲法以外,其余时间未尝离开半步。
舍利弗在追随佛陀出家后的半个月左右证到了罗汉果位,解除所有烦恼结使,而目犍连只用了七天,并且获得了神通。之前注解《维摩诘经》时我也讲了,佛陀不允许人在僧团中以神通祸乱,但就赞许了维摩诘居士和目犍连,维摩诘是他方国土的如来,自然能拿捏好分寸,而对于目犍连,一个是因为他深达义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印度有很多外道,佛经记载的就有九十六种,而外道很多都有神通,佛陀对目犍连的定位就是去度化外道众生,目犍连也没有辜负世尊的期望,因此对于目犍连的神通,佛陀是赞许的。目犍连的神通:耳朵听声音,不论远近都能听到;眼睛看东西,不受物体的阻碍;无论多远的路程,刹那间即至。他更常常显些神通变异,助佛宣扬。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半都会祭拜自己逝去的先祖,这个习俗其实来源于目犍连,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目犍连的天眼通,能够知道众生的罪业报应因缘,有一天突然想起已去世的母亲,他就在禅定中以神通力见到自己亡母堕落进了饿鬼道,皮包骨头,肚子极度饥饿,但喉咙却如针缝般细小,即便是饮水也如同滚烫的岩浆。他不知所因,赶紧去咨询佛陀,佛陀告诉他,那是因为你母亲在世的时候,谤佛谤僧,不信因果业力,贪、嗔、邪恶,喜欢戏弄他人,所以受此苦报。目犍连问佛陀,我已具备天眼通,可以观众生的罪业报应,为什么却看不见亡母的因由?世尊告知他:你对亡母的感情仍然很深,神通为亲情所掩,所以不知母亲罪业。
目犍连:“佛陀!有什么办法能使弟子的母亲脱离饿鬼的苦楚呢?”佛陀:“目犍连!你母亲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虽然感动天地,但天地神祗对毁谤三宝而堕落的人也无可奈何。你现在唯有仗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亲离饿鬼之苦。”
依佛陀开示,目犍连母亲脱离了饿鬼道,他很感激佛陀,并赞叹三宝,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佛说盂兰盆经》,很短,只有一卷,不到千字),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于是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众的解居自恣日。于此日,做子女的人,应当为七世父母以及现在父母于危难之中者,设百味珍肴饭食,新鲜果品,尽世甘美,放置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而我们现在每年七月十五,已经演化为了仅祭拜自家亡灵的仪式,其功效自然也就大幅降低了。
其实,即便是在佛弟子中,还是有不少有神通的,阿那律的天眼通自然不讲了,舍利弗的神通也未必在目犍连之下。举其中一件事:有一次,世尊在阿耨达池边为诸比丘说戒律,舍利弗不在座中,佛陀就让目犍连去舍卫城把舍利弗请回来,目犍连以神足通很快就到了舍利弗面前,说到:“尊者舍利弗,佛陀让我来请你参加阿耨达池的戒律法会。”舍利弗说你先走,我随后就来,于是目犍连以神足通很快就回到了法会,面见世尊的时候,舍利弗已经坐在世尊的身边了。
还有一则经典的故事,我也直接引用星云大师的原文:
有一次, 佛陀的祖国迦毘罗卫城,遭到憍萨弥罗国的琉璃王的侵略,佛陀起初也曾为爱国的热忱所动,想为祖国出力帮忙,佛陀曾三次坐在路上阻拦琉璃王的大军,但琉璃王遇到佛陀,虽然每次都撤军,但报仇和侵略的恨心始终没有熄灭,佛陀知道因果业报的道理,应该要把它完结,佛陀尽了爱国的心后,就只有由他去。
可是,目犍连尊者的神通还不能了解到之前池鱼无尽的业报,他得悉琉璃王大军包围了迦毘罗卫城的消息以后,很激动地对佛陀禀告道:“佛陀!迦毘罗卫城受到琉璃王的侵略,我们为了营救全城的人民,应该要出力帮忙。”佛陀注视了目犍连一会,就用慈和的口吻回答道:“目犍连!释迦族中受宿世的罪业之报,这是共业所感,你不能为他们代受!他们不忏悔罪业,一味骄横,不改往修来。腐蚀了的房屋,终是要倒下来的!”
目犍连进入城内,在释迦族中找了五百位优秀的人,他升空用钵把他们摄装起来,再由空中飞出。出城后,到了平安地带,目犍连打开手中捧着的钵,想放出五百位释迦族人,哪知不看则已,一看之下,目犍连大惊起来,原来钵中藏着的五百人都化为血水了!目犍连尊者到这时候,才完全觉悟到佛陀所说的因果法则不可违背,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因此,第六漏尽通才是最大的神通。
目犍连入灭的过程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他的讲法,使大量的外道沙弥和论师皈依了佛教,因此被外道中不少人记恨在心,有一次在宣扬佛法回来的途中,经过伊私阇梨山下,被当时的裸形外道伏击,从山上推下巨石,这些乱石如雨点般滚落,目犍连的肉身被打成了肉酱,成为佛弟子中殉教的第一人。目犍连在之前已经用天眼看到了这个结局,皆因之前的因果业力导致,因此他用自己的牺牲让大家明白,就算有神通,也不会不死,佛陀也以此事实告诫后人。目犍连尊者被外道暗害的消息传到阿阇世王耳中,他震怒非常,下令逮捕凶手,数千的裸形外道,在阿阇世王的激怒之下,都被投进火坑。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目犍连尊者在当年以神通力诵出了那两句我们耳熟能详的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