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42完全也是一种优良的步兵抵肩射击自动武器

路口世界观
众所周知,当年德国陆军在二战中使用的班用机枪型号,除过少量二线部队留用的少量MG-08和MG-13/15机枪之外,基本就是大家所熟悉的7.92mm MG34/42通用机枪。德军在战前发展通用机枪,虽说是被凡尔赛条约所逼迫,但却成功引领了机枪发展的潮流,MG34/42不仅可以加上23.6kg的重型“Laffette”三脚架,也可换装简易两脚架用作班用轻机枪使用(总重12.1kg)。
很多年以来,MG34/42通用机枪都因其超前的设计和后期高达1200-1500发/分的射速为军迷所称道,获得诸如盟军步兵噩梦之类的美誉。可对于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尝试通用机枪客串班用轻机枪的德军来说,其利弊却值得细细分析,至少目前来看弊端是有的。
1.MG34/42的确拥有超高射速,可这样的射速在作为班用机枪使用时明显过剩,75发弹鼓明显力不从心。2.MG34/42至少两名射手,这对于二战后期通常只有8-9人、完全保证不了战前满编13人的德军步兵班来说压力巨大。3.MG34/42射击时常常需要依托点,抵肩和抵腰射击科目训练虽然有,但在近20kg的战斗全重和极高射速的情况下基本保证不了射速。
德军虽有小范围使用ZB-26,但一挺ZB-26同样需要2人维护,而且10.5kg的重量还不如使用10.6kg的MG-42,还是本国生产的。但德军在1943年投产的FG-42伞兵步枪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即使是第Ⅲ型全枪质量也仅为4.98kg、仅为MG-42的一半;仍然使用7.92×57mm毛瑟步枪弹、10/20发弹匣供弹;单人操作射速却能达到600-900发/分。这使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美军的BAR勃朗宁自动步枪,FG-42完全也是一种优良的步兵抵肩射击自动武器。
大家可能觉得有些天方夜谭,但事实是与之类似的BAR最终被生产20万支。如果战争能够继续,FG-42完全可以简化并量产,届时德军步兵班不仅可以标准配发2支FG42,且不影响通用机枪的编制,班用MG34/42可以集中并组成机枪班,事实上德军也这样做了。而且2支FG42明显更加灵活,步兵围绕机枪行动时不仅可以分为两个小组,也足以对抗美苏强大的自动火力。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