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各地文旅局狂卷马拉松幕后

互联网潜水员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来源:旅界

  领导:别的市都办了,咱们也办一场吧。

  ▲ 栏目 | 文旅商业观察

  领域 | 目的地营销

  01

  今年4月上旬,华北A地市委联合当地文旅、宣传、公安三个部门一起开了个会。

  会上领导挺多,一个正厅级,两个副厅级和若干处级干部,应邀前来的还有一群当地企业、各种协会,这场由政府牵头的“马拉松调研座谈会”,只为讨论一个主题——如何把A地的马拉松打造成一年一度的盛会。

  领导兴致勃勃地讲话:我们要打造一个体育文化现象,争取暑期出圈。

图片来源:网络/赛事与本文无关

  接下来,文旅局被重点点名,负责寻找承办方、赞助商、田协认证,“该申请补贴的补贴,要什么政策打报告走特批。”

  一位参会人员记得,有领导在敦敦教诲文旅局时还说了句:我们办马拉松总比天水麻辣烫、开封王婆高级吧,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跑马拉松了,咱们也不能落后。

  4月上旬到五一前,A市类似的研讨会开了三四次,每次文旅局的B君都被耳提面命。

  B君说,几乎每个领导见到他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最快什么时候能落地?

  他反复解释:这个需要预热,暑期同类赛事太多,承办方不积极,咱们市知名度也有待打开,要和周边那几个同样办马拉松的省市搞出差异化,吸引外国选手参赛更要有高额奖金。。。。。。

  领导大手一挥,这都不是事,“你让那个XX企业拿几百万,去年不是有电商园区减税政策么,再给他们延两年嘛。。。”

  一次市委组织开会,除了文旅局,市宣传、交管、公安、消防一票人马应有尽有。

  有个企业家C总在会上忍不住说:领导总问我能不能接,我觉得政府敢于倡导这种赛事,振兴文旅经济,确实是好事。。。。。。

  “不过要真把这个赛事办成节日,能不能前后两天办个音乐节什么的,索性就把马拉松办成暑期城市嘉年华一部分,我们也有动力。”

  一位主管宣传的领导D处大惊失色,说C总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市里今年主导马拉松,不就是因为前段时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里重点防范和纠治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吗?

  D处表情严肃地敲着桌子,“你到底领会这个精神没有?”

  公安也马上摆手,C总啊,你看我们就这么多人,办的了马拉松,就办不了音乐节,下面兄弟也得休息啊是不是?再说今年不办音乐节是上面政策。。。。。。

  C总有气无力地回了一句,那也不能“一刀切”吧,市委领导看各执一词,当场让他们几个面对面建群,“怎么越聊越跑题?你们回去慢慢协商。”

  02

  A市箭在弦上背后,“马拉松热”势能爆发早已多年,热浪覆盖全国。

  据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统计,2023年全国共举办580场赛事,范围涉及31个省级行政区,参赛总人次550万,这还不包括更多未经认证,或已渗透到县级市乃至乡村的马拉松或者短程精英赛、“欢乐跑”比赛。

  经历去年一年疯狂,2024马拉松赛事有多火爆?从今年的赛事报名便可初见端倪。

  以参赛规模为33000人的无锡马拉松为例,报名人数达到了265920人,创造了中国马拉松赛事报名人数纪录,全程马拉松项目中签概率仅为3.45%。

  同日开跑的武汉马拉松,同样吸引了超过26万人报名,刷新了赛事纪录。

  对此,作家蒋方舟曾有个形象的比喻——“马拉松是中产阶级的广场舞”,也是新中产的“身份象征”。

  此言非虚,艾瑞咨询调研则显示,2022年中国年轻跑步爱好者平均年消费3361.8元,超过半数的人近五年消费有所增加,为了报名、装备、食宿花费万元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B君回忆,领导之所以如此重视马拉松,就是因为邻市去年年底大搞了一场,先不说赚了多少,声势阵仗上搞得很大,年底述职很有面子。

  领导重视,意味着健康、自律生活方式的跑步,不知何时与高铁、机场等基建工程一样,成了一座城市的新名片。

  事实上,相比疫情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城市瞅准了马拉松赛道,却依然是“毛毛雨”。

  据中国田径协会官网显示,疫情前的2019年马拉松赛事数量一共1828场(800人规模以上),而在四年前,这项运动赛事还仅有一百多场。

  这让全民闲不住的美国人相形见绌,他们用了整整50年时间发展,一年才堪堪1500场赛事,德国田径协会2019年的数据显示,该国每年专业马拉松比赛也不过180场。

2019年柏林马拉松/旅界实拍

  中国用4年时间完成超越,疫情归零后,又再次开启“赶英超美”之路,对一些地方政府基层造成了莫大压力。

  晚上9点半,B君再次回到了他的办公室,那是因为和田协进行交流沟通后需要准备材料。

  作为一位地级市文旅部门的负责人,B君觉得今年是他从事文旅工作20多年来最困难的一年。

  “今年文旅工作难干,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很多地方文旅部门成了一个‘令人嫌弃’的职位,没人愿意去。一个原因可能是现在各地文旅都很卷,其次现在文旅工作不好做了,收入上不来,还天天被领导问责,哪个网红城市一冒头,立刻要准备相应预案,”B君感叹道,“这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仅仅一个马拉松赛事举办,已经让B君连续多个周末加班,他苦笑着和同在邻市文旅局工作的老同学交流,那边的答复是“一样的,今年就是往死了卷,不办马拉松也不能让你歇着。”

  03

  失控的马拉松热度导致城市竞争升级。

  据旅界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170多个城市举办过马拉松,北京、重庆、苏州均超10个场次。

  今年就连A市等一些不知名的三四线城市也纷纷加入马拉松的举办热潮,跑友们直喊,中年人不够用了,非洲大兄弟也快不够用了。

图片来源:网络/赛事与本文无关

  只不过,大城市可以靠赛事知名度、人流量、白花花的银子“吃到饱”,小城市却有着另一套画风,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超级马拉松日”轮番上演,“大赛报不上,小赛没人报”的怪现象亦屡见不鲜,且由于赛事水平参差不齐,比赛是多了,但跑者参赛体验变差,进一步砸了中小城市赛事口碑。

  恶性循环就此开始,赛事承办方、赞助商担心收不回成本,对一些雨后春笋般的“野鸡赛事”退避三舍。

  跑者不积极、赞助商不愿掏银子怎么办?很多城市的做法是财政先行。

  当下,一位熟悉马拉松赛事的人士向旅界指出,国内马拉松赛事收入主要由报名费、政府补贴、赞助费组成。

  报名费这块是最难控的,赛事要成规模,必须达到一定的报名数,但是如果吸引力不大,比如设计规模2万人,最后只报名了8000人,那么只能去免费邀请各地跑团来填满这个空,不然都满足不了田协继续注册的条件。

  所以,其中政府补贴多少,赞助费能否到位是一项赛事盈利的关键因素。

  此前,搜狐体育曾披露,有城市办的马拉松9成经费都是财政和彩票基金出的钱,报名费收入只占总经费的3%。

  毕竟一场马拉松赛事标的少则千万,多则上亿,但对相关企业来说,政府补贴能起到一个“托底的作用”。

  而只要把气氛烘托出来,那就是一场带动全市上百万人流的“狂欢节”,能打通的圈层越广,增强跑者消费黏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图片来源:网络/赛事与本文无关

  但B君说,“现在想和财政要钱并没有那么容易,以前还可以从基金预算(土地出让收入)安排资金,现在哪有资金去安排”。

  B君继续苦笑道,在财政眼里,文旅应该是自来水,哪里需要花钱呢?

  “有理由、有需求的部门多了去了,只能多沟通多交流。”

  “大发改小财政”是中国行政体系中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发改在政府职能部委中更具分量,而在省级以下,一地的财政局则更关乎体系的运作。

  纵使请款困难,事情还是要办的,过程则不要细究。

  进入5月,A市从政府到商家已经甩开膀子大干特工,至于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B君苦笑着说,那就无人知晓了。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