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还贷危机:一位Biotech创始人的惊魂一周

互联网潜水员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来源:深蓝观

又一 | 撰文

旧梦 | 编辑

当签下过桥协议的那一刻,张楠(化名)认为眼下银行还贷、续贷的危机马上就能解决。

这家成立6年左右的生物制药企业,最近一年最紧要的任务,是维持现金流。而眼下一笔仅千万的银行贷款马上到期,需要还贷之后,才能续贷。

和他的一些同行一样,在生物制药寒冬的这两年,融资和上市无望,裁员已经裁的“无人可裁”。

张楠的企业在同类企业中,排名算第一阵营。像其它的企业同行一样,新的产品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幸运的是,张楠的企业还做一些服务,赚取微薄的现金流,不至于马上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在同期,他同时进行的几件事情都“火烧眉毛”:和公司总部所在园区谈判降房租或者缩减租房面积;看着行业稍微有些回暖,和新的投资人接洽;和老投资人谈判,延长回购期限;做是否裁掉大部分研发团队的决定……

原本每一个决定都需要决策时间,反复衡量。但在这个关键时期,多个问题挤在了同一个时间窗口内。

此刻,银行还贷,成为他最优先级的事件:由于办企业的负债为个人连带,部分创始人连带负债达几千万,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企业不能得到任何贷款,融资也几无可能,企业将马上面临破产重组困境,个人也会登上失信人名单。

而下一笔营收款项下个月才到账,企业账上的现金流不够还贷,需要借一笔“高利贷”做为过桥基金。当他和银行的还款协议全部签好,高利贷到账,财务安排还款后,他带着暂时的轻松,赶赴下一场沉重的谈判:和老投资人协调回购延期的问题。

正如坐针毡中,他忽然接到公司的电话:还贷之后,银行无法全额续贷。

一周的惊魂时刻从此开启。

-01-

还贷危机

原本,企业还银行欠款,银行再等金额续贷,企业账上几百万的现金,加上企业的经营款项,还能维持到年末,能为新的融资争取空间。

企业还款之后,银行放款过程却出现了状况。当地的这家银行对生物制药企业的风控审核比较严格,原来的同等额度贷款,只能打7折左右;这一下子,还掉高利贷后,企业的现金流会少小几百万,但只要账上还有现金,咬牙也能坚持。

但银行却在放款当天再度有变化,银行风控部门评审后:只同意2折贷款——这样企业账上的现金流在还完高利贷后,马上变为负数。

张楠结束和老股东的协商后,马上赶回办公室,处理当下这个最棘手的问题。

一些生物制药企业,也和张楠一样遇到同类问题,一位biotech的高管表示,近两年,银行抽贷、断贷现象比以往严重,以往续贷 1000 万,如今可能只给700万甚至更少。“这样对企业的现金流有极大的影响。”

此外,大行对小企业贷款审批很难,小行则需要找高层领导背书后才会放款。“尤其是生物制药企业,在他的回忆中,四大行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放款审核极其严格,这种银行贷款的困境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位生物制药企业人士表示。

另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和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同性质的问题。这家企业资金紧张,一度停产停工。本来一家银行的贷款6月份才到期,这家银行为保障资金安全,在3月份就冻结了这家企业刚入账的一笔营收款项。

实际上,今年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国家出台了诸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比如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中明确表明:“按市场化原则提前对接接续融资需求,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旨在为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然而在现实操作中,这些政策有时却难以落地。

但政策大方向虽然已确定,银行在执行决策时却有一个时间差。和去年一样,为保证资金安全,风控部门还是秉持谨慎态度,对企业资质、还款能力等进行严格评估,使得诸多政策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大打折扣。

尽管政府积极推动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但银行自身的考核体系与风控要求,成为了当下政策落地的阻碍。

-02-

再遇困境

如今,续贷危机成为张楠的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没有续贷,高利贷就难以偿还。在过去一年中,有一些生物制药企业在面临资金断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高利贷作为过桥资金,用于发放员工工资和偿还银行贷款。

而高利贷的资金成本非常高,当初张楠预计只需要一天即可还上高利贷,几十万的资金成本可以承受。但现在每拖一天,成本又会多几万。

张楠开始四处奔走,从工信局到财政局,讲公司遇到的实际情况一一反应,在他分公司企业落地的区域找人协调。幸运的是,当初引进企业的南方某地园区所在的区领导,非常了解这家企业和张楠,尽全力帮他协调。第二天一大早,在当地领导就帮忙协调市工信局、贷款所在银行一把手。

最终银行答应按照原计划的七折左右放款。

岂知到了第二天,在银行再次进行风控审查之际,发现张楠所在企业有一个欠款诉讼,贷款又不能发放。这是一家供应商对张楠所在企业的一笔欠款发起诉讼,张楠之所以没有应诉,是因为“这家企业的分公司欠自己企业更多的欠款”。

本来张楠想最近和那家企业坐下来好好聊一下如何处理相互欠款的问题,这原非他当下处理诸多事宜的优先级,而这一次,和这家企业谈“撤诉”,“解决相互欠款问题”再次成为优先事项。

这些需要处理的一个个问题,在之前尚给人喘息的空间。但如今的困境之下,一个个问题成为连环套。这对创业多年的张楠来说,也是第一次经历。

放下电话,他又马不停蹄和这家企业协调相互解决欠款的问题,最终这家企业撤诉,银行按照原续贷金额的七折放款。

此时,距离签下高利贷协议那天,已过了十天。

“幸运的是,银行续贷的事情最终解决了,虽然资金成本多了十几万。”在解决完问题的那一刻,张楠从处理难题的亢奋状态,进入一种略带疲惫、又转瞬即逝的轻松。

-03-

现金流危机待解

银行续贷后的第二天,张楠走进充满阳光的公司会议室,和公司高管讨论是否裁掉研发部门、关闭实验室的事情。

当初,也就是几年前,他们在同样的会议室谈论的却是如何建立实验室,如何投入研发的事宜。如今,企业最现实的选择是继续裁员,能外包的选择外包,仅留维持基本运营和销售的团队。

反思过往,张楠认为上周那位“强势又专业”、和他洽谈回购事宜的投资人,前几年让他压缩成本、裁员的建议“无比正确”。这家投资机构,是知名的国际基金,业界的投资回报率一直优异。

不过,它达成如此高回报的方式十分严苛。它曾明确表示,若该企业不能将财务报表、现金流以及利润调整至理想状态,就不会注入新资金。一度,这家机构与企业董事长召开经营会议,强势推动企业裁员,直至现金流和利润转正才考虑后续资金投放。

如今回顾,张楠意识到这些专业国际投资人的建议,当初虽让他十分抗拒,但背后其实是极高的专业水平。

“他们因为经历过周期,能够push企业提前做一些难却正确的事情。”在过去融资比较容易的时刻,每个人都雄心万丈。张楠当初认为在账上有大几千万资金,建立大的研发团队、积累大数据,开发新产品,是想都不用想的“正确决策”。如今,看到墙上公司刚建立初期几百人团队的合影,他的反应是“倒吸一口冷气”。

裁员的决议确定后,张楠自己在会议室又坐了一会。很可能,这是最后一次在这间会议室开会。

裁员之后,他的下一个优先级问题,变成了解决租金成本问题。缩减办公面积,由几千平变成几百平以降低成本。原本一年几百万的房租,预期降至一年几十万。

-04-

即将穿越寒冬

复盘此次危机,张楠觉得比较幸运的是,自己企业分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人员的帮助。

这家长三角城市,是最早将生物制药当作重点产业的城市,诞生了一批优秀生物制药园区。

当初将张楠企业引入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长期陪跑”,尤其是“他们了解这家企业的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也比较了解创始人的时候”。

而在整场危机中,保障资金安全不放贷的银行、用诉讼的方式解决连环欠款的供应商,都是出于合理保障自身的利益和安全的目的。张楠企业的困境,是大环境下复杂因素的叠加,而不是其中某一环节的“主动作恶”。

在张楠看来,在这类情况下,当地官员愿意为自己信任并了解的企业“背书”,不怕担责,推动问题解决,给各方带来一种“安全感”,是这场危机得以化解的关键。相比之下,张楠的企业在其他地区也设有分支机构,但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只是机械执行规定,拘泥于条条框框,难以真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随着生物制药二级市场和宏观环境的回暖,此后的每一天都变得格外珍贵。在处理完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后,张楠分公司所在城市的一家大型银行主动批复了更高的贷款额度。投资人也开始重新打电话过来,产业园区的招商团队也再次发来了邀约。

这场危机的解决,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让一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希望,重新有了可能。

发布于:北京

热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君言不再家驹 0
这房贷利率也太离谱了吧,一点多怎么可能啊
四川
回复TA
而影像沙丘 0
加油!挺过去
浙江湖州
回复TA
夏日微风不炎热 0
去年底到今年初开始大面积断贷
安徽
回复TA

众多新闻客户端用户正在参与精彩热评,快快加入吧!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24条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全红婵正面回应体重变化影响动作507万
美国有人开始囤货了347万
向鹏男单冠军345万
中国人捡到活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喂315万
你的工资不能低于这个数字312万
狗子被忘服务区一路狂奔追赶主人310万
查看全部实时热点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打开APP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