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③ | 这句最伤人的话,你一定说过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开启第3年,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经典沟通力作《非暴力沟通》修订版,本书曾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本次共读的修订版更是在原书的基础上,新增了“化解冲突,调和纷争”一整章内容。一起来阅读这本书,学习高情商沟通秘诀。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出品
在昨天的《非暴力沟通》 ( 修订版)共读中,我们了解到了沟通当中最常见的几种错误语言, 包括道德评判、 推卸责任、 做比较、 提要求, 马歇尔将它们称为疏离生命的语言。
一个人要从习惯的泥淖中挣脱出来,非常不易,因为人们不会在沟通当中进行观察。而在学会观察后, 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表达内心感受。 接下来,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学会表达感受
这世上, 很多人在意我们飞得有多高, 却很少有人问我们飞得累不累。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
那是因为, 大家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事情, 是结果、 荣誉, 以及权威界定的各种正确。这似乎是全世界教育共有的沉疴。
对这一点,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从小就有深切感受。在美国上学二十多年, 几乎从来没有谁问过他的感受。
9 岁那年, 有一天放学后, 他躲在教室不敢出去, 因为想避开在校外等着打他的男孩子。一位老师发现了他, 提醒他赶紧回家。当他说出自己害怕时,这位老师既没有问他害怕的原因,也没有给予安慰,只是简单说了句 “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
几年后, 马歇尔成了一名运动员, 他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比以前更加微不足道。
就拿教练来说,评估运动员的唯一标准是他们在训练中尽力与否,即使身体疼痛,在教练眼里也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有一次, 马歇尔的手腕骨折了,他也没有接受任何治疗,而是忍痛坚持进行棒球训练。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感受, 似乎运动员只是不知冷暖、 没有痛感的机器人。
忽视别人感受的例子, 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不会表达自己感受的情况, 同样屡见不鲜。
有一次, 在工作坊, 一位大学生向马歇尔提及一件小事:室友在晚上将音响开得很大声, 让人无法入睡。马歇尔问大学生对此事的感受, 他说:“我觉得晚上把音乐放得这么大声是不对的。” 马歇尔提醒他, 这只是想法, 而非感受。
于是大学生再次试着表达感受:“我觉得, 那样做会打扰到别人。” 马歇尔解释, 这同样是想法, 而非感受。 大学生想了想, 激动地说道:“我对这件事情没有任何感受可言!”
很显然,他对这件事有着强烈的感受,因为激烈情绪摆在那里。可惜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或者说是体会不到。
很多人和这位大学生一样, 不善于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律师、警察、军人、工程师这些因为职业需求而具备高度理性的人, 尤其难以表露真情实感。
在婚姻中, 不会表达感受是很悲哀的事情。
一次, 一对夫妇来工作坊向马歇尔进行咨询, 妻子说了一句:“我觉得我就像嫁给了一堵墙。” 丈夫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一言不发, 的确像一堵墙。这让妻子越发恼火,越发觉得自己说得没错。
马歇尔明白,这位女士感到孤单,她渴望与丈夫进行情感交流。可惜她不会很好地表达感受。
他向这位女士指出,这样的表达不容易让丈夫明白她的需求,反而认为是在批评他,感到委屈和气馁, 因而赌气式地不作出反应。
一个人如果压抑感受, 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马歇尔从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深刻体会到这点。
有一次,他去贫民区的一所黑人学校讲授非暴力沟通。当他走进教室,向学生们热情打招呼, 台下一片沉默。这让他感到不自在, 却不好意思说出来, 只能保持职业形象继续上课。
当他介绍非暴力沟通的内容时,发现没有人在听课,有人在剪指甲,有人转头趴在窗口眺望。这让他越发感到不自在, 但依然没有说什么, 依然坚持上课。
终于, 一位勇于表达的学生大声问他是否讨厌黑人,这让马歇尔立马意识到, 自己试图隐藏的不安让学生产生了误会。他坦诚解释, 自己确实很紧张, 但并非因为面对的是黑人, 而是他希望获得大家的接纳。
当马歇尔展示出脆弱的一面, 学生的态度明显发生改变,他们开始主动提问、介绍自己,展开流动的沟通。
心理治疗师罗洛·梅说过一句话:“成熟的人, 能捕捉到感受的细微差别, 不论是强烈热忱的, 还是微妙细腻的, 就好像聆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
懂得聆听生命乐章的人, 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才不会在人海里感到孤单。
学会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一句话:“ 人们之所以苦恼, 并非因为事情本身, 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同样的, 非暴力沟通也提醒我们要明白一点:别人的言行举止会激发我们的感受, 但绝对不是让我们产生各种感受的原因。
一个人的感受, 源自自己如何看待别人的言行举止, 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对于别人不中听的话, 或者其它形式的负面信息, 我们有四种接收方式:
一、 指责自己
指责自己, 意味着将错误归咎到自身。比如, 有人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 如 果对此认同, 并且自责, 我们容易产生的感受就是内疚、羞愧、 压抑, 自尊心受到伤害。
二、 指责对方
指责对方, 意味着将错误归咎于别人。比如还是上面那句话,选择指责对方这种接受方式的人, 就会对此辩驳, 并且感到愤怒。
三、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依然是上面那句话, 如果选择关注自己的感受,我们就会感到伤心。这种感受,源自付出后 渴望得到肯定的需求。
四、 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同样是那句话,如果我们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就会主动询问对方伤心的原因,并且给予安慰。
书上写道:“ 通过关注我们的需要、 愿望、 期待、 价值观或想法, 我们不再指责他人, 而是为自身的感受负责。”
生活中, 很多人习惯用评判、批评、分析的方式表达自己需求,却不知道这是用疏离生命的方式在表达自己需求。
简单的一句“你从不懂我 ” , 看似表述了事实, 实际上是在评判别人, 没有真正表达出感受和需求 —— 渴望有人懂得自己, 得到他人的理解。
很多人没有学会从需要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达,与之相反,当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我们会轻易认定这是别人的错。
比如, 孩子在家乱丢衣服, 家长就会怪他懒惰, 骂他邋遢。
实际上, 我们的需求是希望孩子把衣服整理好, 不要乱丢乱扔, 如果家长了解非暴力沟通, 就会从自身需要的角度看问题;希望自己付出的辛劳能获得尊重, 家庭成员共同维护整洁的环境;孩子能支持这种生活态度;家庭环境保持良好秩序。
同样一句话, 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表达, 带来不同的沟通效果。
马歇尔根据工作经验得出一点:“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自己的需要而非相互指责, 就更有可能找到满足大家需求的办法。”
总之, 说出自己的需要, 对于沟通非常重要。很多人担心袒露自己需求会遭到评判, 或者嘲讽, 因而对表达需求存在恐惧。
对女性而言, 尤其如此。
有一次, 马歇尔的母亲参加工作坊的活动,期间谈到女性不擅于表达个人需求的问题时,她突然起身离开房间, 过了很久才回来, 脸色看起来不好。
马歇尔对她表示关切,她说想起结婚几十年来, 自己一直在生丈夫的气,认为他从不在乎自己的需求。刚才一刻, 才意识到, 原来自己从未清楚表达过自己的需求。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过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 而是对方是怎样感受的。我们要永远记住, 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想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顺畅的沟通必不可少。而顺畅的沟通, 从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
结语
今天, 我们读到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第三要素:表达内心感受和需求。
生活中, 很多人 因为不擅于、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导致沟通存在很大问题,人与人之间也是咫尺天涯。
在学会观察、 表达感受、 表达需要之后, 便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要素:提出明确的请求。该以怎么的方式提出请求, 才会让别人更愿意作出善意的回应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发布于:北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