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学渣逆袭成学霸:一个笨小孩是怎么变聪明的?| 5个方法

小十点sdkid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文| 刘纯婷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上次写了一篇文章《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怎么变笨的》可戳。

因为家长们对于学习的焦虑,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心,在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时,他们会有很多的批评指责羞辱比较。

这些行为并不能帮助孩子运用他们的智力,解决他们的问题。

反而给孩子制造了很多情绪,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消化。

这就是人为的在孩子的智力和问题之间,竖起了一堵情绪的墙。

有人问,那如何拆掉这堵墙?

我们先来看看,聪明这两个字,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耳目,耳聪目明,是为聪明。

那怎么才是耳聪目明呢?

我的理解是,听的能力叫聪,是汲取的能力。看的能力叫明,是观察识别的能力。

说白了,有思考,有分辨地去听、去看,就是聪明。所谓耳思聪,目思明。

变笨了,就是指听不进去,看不进去,不能吸收,不能分辨。

比如说我们的话孩子不想听,但是我们总是说。很多场景画面孩子不想看到,但家里总是上演。

就像有些家长,每年说365遍的话:

你怎么还不写作业?

怎么还在玩?

你是要气死我吗?

你是这么小就要开始堕落吗?

这么简单你怎么学不会?

面对这些内容,孩子会有情绪,但他可能消化不了,于是他发展出了自己的策略。

他可能会向内发展出很多的幻想,来应对现实的痛苦。

他可能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差劲,根本不值得跟这些人打交道;

想象着如何把学校夷为平地,如何把讨厌的同学们都杀死。

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活着怎么这么多余,拖累了自己的家庭,拖累了自己的班级;

觉得全世界的人,都看不上自己,都在针对自己。

一个孩子越是受伤,他越是有更多的内心活动,越不愿意和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去打交道。

我们经常责怪孩子想太多,太敏感。别人说一句话他也联想,别人一个眼神他也联想。

很多时候他感受到的都不是客观世界,无论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他都没有很好的辨识能力,都偏离现实世界。

这就是耳不聪,目不明,聪明被拿走。

一位女士。

她和另外两位女同事同在一个组做事情,但是总感觉另外两位同事在排挤她,在针对她。

汇报的时候,总是另外两人说,好像她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一样。

她自己又不敢去汇报,不敢去表现自己,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表现得不优秀,会招来别人的嘲笑和鄙视。

这些都是想象,并非真实。但是这些想象限制住了她。让她对现实客观世界产生了视听的扭曲。

同事也许并没有故意抢她的功劳,只是每次她都不表达,也许同事觉得只能她们去说。 

她去发言,也许会做得没有那么好,也许同事们能体谅她有些胆怯,并没有她想象中的嘲笑和鄙视。

她不敢去表达,不敢去争取,不敢去尝试,不敢和同事深入交流,所以她的工作有可能做得不太理想。

这个跟学习不太理想,并没有太多道理上的不同。

因为智力都被封印,大部分时间都陷在自己痛苦的想象里。

如果父母或者老师,给学习这件事情,制造了大量的痛苦,他需要消化这个痛苦。

如果这个痛苦太巨大,他们消化不掉,那他们就会发展出一些症状来应对这个痛苦。

更可怕的是,如果父母让孩子觉得和父母打交道很痛苦,那么孩子会形成一个心理定式:

别人是会让我痛苦的,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太会相信别人会帮自己。

所以心理咨询,会帮来访者去区分现实和想象、过去和现在;

去区分过去的那个关系和现在的这个关系的不一样、过去那个人和现在这个人不一样。

帮他从过去回到现在,从幻想走进现实,让他有更多的更成熟的方式应对现实中的问题。

这也是恢复“聪明”的一个过程。

那怎么变聪明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

我的一位老师,他自己很忙,做很多研究,他儿子的学习生活一应都由他妻子照顾,成绩一直不上不下,孩子为此也没少挨批。

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妻子外调去国外工作两年,机会不错,妻子准备“远走高飞”。

爷俩傻眼了。

妻子走了之后,他就跟儿子语重心长地说:

你看,我也很忙,我也希望很好地照顾你,但是实际上我目前的事情,我也不能停下,我要负责。

你学习的事情,你自己要多费心了。

儿子很开心地就答应了,毕竟没人管,那不是所有孩子的梦想吗?

第一个学期期中,全班倒数第十。

总是被人问成绩,孩子也觉得有点难为情。

下学期的时候,孩子自己开始检查作业,开始买参考书,我老师晚上在家,忙自己的研究,查资料,写报告;

孩子就在书房的一角,看书,以前他妈逼着都不做的事情,现在自己都在做。

期末的时候成绩到了中等。

下一个学期到了班上前几名,等他妈回来的时候,已经考到了全年级前三。

我老师说:“很多家长都开始问我是怎么教育的?我说靠天收,都不信。

准确说,我也做了引导。

他来问我问题,我会教他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想办法,怎么开动脑筋。

但我真的没有盯着他学,也没有威胁他考不好,后果会有多严重。”

这事确实给我很大的启发,他以前大部分时候,都在和他妈斗智斗勇。

他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最大的不同是,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真的在处理学习上的问题。

所以聪明才智这种东西,需要机会去锻炼,他妈总是让他烦,但是烦是干扰学习的。

把它还给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自己去应对自己的问题。

孩子小,遇到的问题小,但是他需要通过解决这些小问题来运用自己的聪明,提升自己的聪明,给自己信心。

他总是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在想办法,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好。

但是家长往往会破坏这个聪明习得的过程。

比如说有些家长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不比还好,一比就焦虑,一焦虑就想做多余的事情。

一做多余的事情,孩子就从聪明习得的过程,直接进入习得性无助的过程。

把笨孩子变聪明,这涉及到家长们是否“聪明”。

看到孩子玩了一个小时的游戏,就像过了一个世纪,而这个世纪里,别的孩子已经和他拉开了十万八千里。

别的孩子都要成为科学家医生律师,自家娃只能扫大街。

很多家长都能直接从孩子玩手机想到几十年后,孩子流落街头的场景。

这种消极想象,存在于很多家长心里。

为了应对自己的这些内心活动,家长们可能会去做些什么,而做些什么,就是为了让自己,不难受。

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么做的时候,孩子接收不到鼓励,只能接收到难受。

当我们有这些消极想象的时候,说明我们自己的“聪明”被限制了。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去找咨询师聊一聊。

除此之外,让孩子变得聪明,也有几点可以提供参考:

一,要离孩子的感受近一些,离他的学习远一些。

二,当你有很多的愤怒失落焦虑,产生大量消极想象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觉察一下,自己被情绪带偏了。

此时此刻,是你最不适合和孩子谈学习的时候,因为你的智慧暂时下线了。

三,跟孩子示范你如何运用聪明应对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你如何来应对他的问题。

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觉得孩子的问题好简单,他怎么不会。

孩子会觉得你好聪明,但是他好笨。要让孩子感觉爸妈好聪明,我也好聪明。

四,孩子越小,越是要在意他用脑的习惯。

他是考98分还是95,还是91真的没有那么重要,父母亲要顶住这个压力。

我们管不了学校怎么做,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好他学会阅读和思考,学会取舍和分辨。

五,孩子在学校,也会遇到他的压力和情绪,我们也要帮他去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评价。

让他能更快的从情绪中抽身, 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当前的问题。

那他的聪明才智,就不会遭到太大程度的破坏,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没有大量的消极情绪在消耗他的能量。

那么即使以后他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作者-

刘纯婷,心理咨询师,自由撰稿人。基础教育行业从业十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成长。本文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gzs)。小十点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发布于:山东

热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永远的复仇天使_vc 0
因人而异,但最主要的是要用心,其次才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做动手眼心脑并用最好.
香港
回复TA

众多新闻客户端用户正在参与精彩热评,快快加入吧!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缅甸地震已致1700人死亡623万
汤加群岛7.3级地震471万
缅甸华人称一家五口仅2孩子逃生457万
缅甸一少年被埋获救送医途中去世375万
中国救援队已到缅甸曼德勒352万
吴彦祖发文谴责飞机上光脚踩座椅乘客344万
查看全部实时热点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打开APP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