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苏轼一首词堪称鬼斧神工,看似句句写梅,实则句句悼亡红颜知己

合创时讯娱乐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我尤为感慨此句。与妻子王弗天人永隔,苏轼独自怀着悲痛,直到鬓发苍苍。

很多人说,如果王弗不识早逝,苏轼的人生不会那么坎坷。的确,苏轼怀一颗赤子之心,对谁都坦诚相待,偏偏他又喜欢开玩笑,是个“大嘴巴”,什么都倾述,什么都敢批判。

苏轼与客人交谈,王弗会在屏风后面倾听。事后,她会为苏轼分析什么话以后不能说,什么人值得来往。另外,王弗出身书香门第,才学过人,有时候,苏轼遗忘的地方,王弗却能脱口而出。

可惜这样的贤内助,二十七岁便离苏轼而去。苏轼在为王弗写的墓志铭中说道:“余永无所依怙。”实在令人惋惜。

王弗之后,苏轼娶了王闰之。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相比王弗,王闰之才学智慧都不及,据说她在苏轼被捕入狱后,把苏轼许多诗文都一把火烧了。但是,王闰之无疑是一位贤妻良母。

嫁给苏轼之后,王闰之任劳任怨,性格也十分开朗。苏轼因乌台诗案,王闰之陪着他一起耕作劳动,家中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苏轼把王闰之比作《举案齐眉》的孟光,非常贴切。

而最懂苏轼的,还当属王朝云。

王朝云因为家中贫寒,沦落红尘,后来成为苏杭一带有名的歌妓。一次偶然的邂逅,苏轼被能歌善舞的王朝云所吸引,因此将其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12岁。6年之后,苏轼将王朝云纳为妾室。

王朝云虽是风尘女子,但气质清丽淡雅,如空谷幽兰、出水荷花。当其浓妆艳抹翩翩起舞的时候,又别有一番妩媚。因为王朝云,苏轼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

苏轼与王朝云在文学艺术上,是有很多共同话题的。虽然她只是一个侍妾,但却能够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这令苏轼尤为欣慰。

每次苏轼作完词,王朝云都能领悟到词中的含义与情感,并为之悲欢。读到情深处,王朝云还会用她那动听的歌喉,将那些词唱出来。这真可谓是高山流水、琴瑟和鸣。

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被贬谪到广东惠州。宋朝时期,惠州荒凉偏僻,在很多官员的认知中,贬到此处,也就是比杀头好一些,甚至还不如杀头来得痛快。所以,苏轼绝大部分姬妾都趁早离开了。

只有王朝云,不离不弃,跟着苏轼到了惠州。当时她也只有30余岁,如果离开苏轼,她定然是能够谋得一条好出路的。可是王朝云没有做那“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事情。只是,这么好的女子,却在惠州染了瘟疫,不治身亡。

最懂自己的红颜知己去世,苏轼的悲痛可想而知,他为王朝云写了不少悼亡词,其中有一首《西江月》,表面看是写梅花,其实就是追忆他这位红颜知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玉骨”是形容梅花的枝干。梅花在古代文人心中,是高雅纯洁的象征,所以诗人多以白玉、冰雪这般同样象征意义的意象来形容它。

岭南地区,有很多虫蚁毒瘴,但是梅花却能在惠州生长,根本不惧瘴雾,因为梅花的姿容,如仙品一般,风致卓然。这样的梅花,引起了海外的仙人遣使者来花丛顾望,这位使者原来就是那凤儿,身上倒挂着翠绿的羽毛。

词中所谓的“幺凤”,就是岭南一种珍禽。

下阙则是说梅花淡雅素洁,不用刻意装饰,依旧美丽。若是用抹脂涂粉妆饰,反而玷污了梅花的容姿,即使梅花掉落,它的叶子,仍然留有红色,这就是所谓的“不褪唇红”。

只是赏梅的那种情怀,已经随早上的彩云离去而消散成空,不能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一般。

这首词,看似句句写梅,其实句句都在悼念追忆朝云。

首句的“不惧瘴雾”,就是说王朝云不顾岭南恶劣的环境,也要跟随着苏轼。直至“随晓云空”,即暗指朝云去世后,自己再也遇不到这样额红颜知己了。与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中,将岭南的梅花,描写得纯洁淡雅,别有韵味。而对于王朝云的感情,又暗蕴其中,令人动容。这首《西江月》虽然在苏轼的诗词作品属于冷门作品,但功力可谓鬼斧神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