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到6岁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家长要知道

萌娃攻略
4到6岁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家长要知道,及时正确的引导孩子!讲下4-6岁孩子身心发展及教育教学应对。处于学前教育中期的4-5岁:4-5岁处于学前教育中期,虽然延续了3-4岁孩子的一些心理特点,但4岁之后心理发展更加迅速。活泼好动,正常孩子都是好动的,父母需要不断地给予孩子新奇感,不断变换各种教育方式和环境创设,孩子不停地运用他的各种感觉器官对感知。好动,跟孩子的身体发育密切相关。
骨骼系统的发育的特点决定了他要不停地活动。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就会使肌肉群负担过重。各种活动交替,让骨骼肌肉有张有弛,活动会让骨骼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给,吸收更多的营养。活动受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的调节,兴奋过程的活动优于抑制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求幼儿园一定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场地和充足户外活动时间的原由。
父母们有没有发现,5岁的孩子比以前好带了?具体的表现有很多。尤其是在生活自理方面。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是学前孩子思维的特点。5岁的孩子最为典型。4岁孩子主要靠行动进行思维,5岁孩子靠表象即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5岁孩子可以不需要用手去点指,但头脑中必须有具体形象。比如:四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是几个苹果?
而不是4+2等于几。5岁孩子理解成人的语言,常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进行。有些事情父母以为孩子听懂了。其实,他理解的,不一定是成人能理解的。父母教儿歌时,有一句“一滴水,不起眼儿。”,孩子们往往边背诵,边指眼睛或者肚脐眼儿,这两个部位对他们来说是具体的。对幼儿的讲述,以情境性语言为主,这样的话,在孩子头脑中就会有画面感。
开始学会接受任务,能够正确按照父母发出的指令去完成。比如拿玩具,开关灯等。开始自己组织游戏,幼儿园和家庭中要准备多一些游戏材料。他们可以自己组织游戏主题,自己分工、安排角色。父母的角色不是具体的引导和指导。指导也只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指导。在具体行为上不再依赖成人,更容易跟同龄人相处,但需要成人的肯定,要及时夸奖。
处于学前教育晚期的5-6岁:5-6岁是学前晚期,这个时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好问、好学,“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成人给出答案为止,喜欢提问和体验。孩子们的问题是天马行空性的,父母们要做好随时应答的准备哦!回答他们的问题,既要有足够的知识,有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如果孩子们做一些违反成人世界的规则。
父母们家长们要给予理解并科学地加以引导,变成一种教学行为。父母们可以思考下,如何把看似不好的事情变成教育行为!抽象能力明显萌发,5-6岁孩子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表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孩子们能给物品分类,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能分前后左右,懂得一些因果关系,比如“因为…所以…”。
词汇量明显增加。开始掌握认知方法,5-6岁孩子有意地自觉调控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善观察,能够掌握对比的方法,5-6岁孩子能够进行有意记忆,比如:“跟读数字”,绘画时,不是先画,而是先想后画。能够玩“延迟满足”的游戏,不去碰诱惑物,等试验结束,再得到诱人的奖励。孩子们会想出很多办法。个性初具雏形,对事物有了稳定的态度。在自由活动中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且能够坚持。情绪上也相对有变化。
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如果受批评,会不高兴很长时间。思想感情不再随意表露。5-6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会产生顾虑。比如:父母说喝骨头汤很有营养,小朋友已经吃饱了,结果又喝了一大碗,导致把喝进去的又都吐了出来。只要是家长或者父母反复叮咛的事情,往往孩子在真正操作时会退缩,这时候家长和父母要多鼓励,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整个学前教育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滚动式的,前一时期的教育都是为后一时期打基础。父母们把生活场景融入到教学中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