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君君电影院163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每年春节将至之时,用清代诗人王仕祯的一句:

"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

来形容旧时的肇庆城乡地区的包裹蒸盛况最恰当不过。尽管时光流转,高楼内家家户户有限的生活空间已然不适合架起蒸裹蒸粽必备的炉灶与大锅,但过年包粽子的习俗仍在不少的肇庆农村地区保留了下来。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包裹蒸粽少不了肇庆地区特有的冬叶,冬叶色嫩绿,味清香,形宽大,质柔韧,是包裹蒸粽的不二之选。进入腊月,妇女们便会去水边或集市,采摘或采购新鲜的冬叶和水草。冬叶和水草带回家后放入开水中滚烫,以达到去"臭青"的效果,唯留清香。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待到腊月二十六,包裹蒸粽的氛围便浓厚起来了。妇女们起个大早,清洗冬叶、淘洗绿豆、去绿豆衣、浸泡糯米绿豆、腌制猪肉,尽管工序繁杂,她们也一点都不马虎。材料准备妥当后,左邻右舍的妇女们便端着材料,提着个小凳子,来到某一人的家中,或走出家门口,在街头巷尾围坐到一起,谈笑间撸起袖子开始这一隆重的仪式。就着家长里短,邻里琐事,妇女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手中的工作: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先铺三张冬叶在漏斗形竹木器具的尖顶处垫底,然后按照两勺糯米、一勺绿豆、两三块肥猪肉的顺序依次放入,再放一勺绿豆,两勺糯米,然后在顶端覆盖一到两张冬叶封顶。最后用水草沿着器具的边角将粽子绑扎好就大功告成了。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用这种漏斗形的器具包出的粽子大小一致,呈四角山包型,颇似一个青绿的金字塔。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这"金字塔"型的粽子分量可足了,足足有一斤多重,与其他地区端午节常见的枕头型的粽子比起来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了。

粽子包好后,已是午后。在家门口用砖头架起炉灶,塞入干柴,放上一口快一米高的大铁桶,就成了一个简易的煮粽子专用的露天厨房了。美味的生成离不开时间的沉淀与酿造,裹蒸粽需要用柴火猛火烧8到10个小时,中间还要不断加水。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从下午到晚上,围炉守火的人静静地坐在炉灶前。柴火熊熊燃烧,火苗舔舐着饱经沧桑的铁桶外壳,留下黑黝黝的吻痕。经过长时间的蒸煮,裹蒸粽的叶子褪去青涩,穿上灰绿的外衣。待到清香溢出,萦绕房前屋后,色香味俱全的裹蒸粽便可出锅了。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剥裹蒸粽是件令人充满快乐和期待的事:剪断水草,一张又张地展开余温尚存的冬叶,氤氲白气骤然升起,裹夹着

冬叶的淡淡的清香,糯米的浓香

。冬叶给糯米染上了一层浅浅的绿,包裹其中的肥猪肉的油脂渗出,把每一颗糯米浸润的

晶莹油亮

。插入一双筷子,扒开糯米,

绵密细腻得快要融化

的绿豆呈鹅黄色,如豆沙般质地。肥瘦相间的猪肉在五香粉的加持下

甘香味浓,酥烂绵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

肇庆裹蒸粽——春节的“粽中之重”

这样一个丰满的粽子,是春节期间肇庆人早上充腹、走访亲友的必备佳品。其实不止是春节,裹蒸粽的身影在如今机械化生产的现代社会中的各大商场一年四季皆可见到,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食品。只是,那些工厂大批量生产的裹蒸粽,总是少了点什么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