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语言力量到底有多大?一番外交辞令,年逾70烛之武挫敌千军万马!

把我推下去185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段评说,叫做“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这里提到的主人公正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烛之武。烛之武官阶不高,他只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三朝老臣,然而,在他所在的国家郑国遭遇秦晋合围而陷入危难之际,烛之武不顾风烛残年的一大把年纪,仗义挺身而出,并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保护了本就处于弱势的郑国以暂时的安宁。

历史上的烛之武:论官阶 他只是历史上现实版的“弼马温”

从“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这样的历史评说里,可见后世之人对烛之武的评价是很高的,如果按照正常逻辑推断,烛之武在当时郑国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不会太低。可实际上,很多事情往往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如果只谈论官衔的话,实际上,烛之武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天宫第一次被封的官衔还真差不到哪去,可以说,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孙悟空是天上的皇帝给封的,而烛之武是人间的皇帝给封的罢了。说白了,烛之武还真就是个春秋时期郑国的“弼马温”。

在春秋时的郑国,论资历,烛之武虽然算得上个三朝老臣,但他却命运不济,一直在郑国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而且在他“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受到重用时,已经年逾七十,须发皆白了。而且身子佝偻,步履蹒跚了。

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些时候,历史上的小人物靠着智慧做出大事的时候,往往总和年龄无关,只和时机强相关。而烛之武,正好就是这么典型的一位。

秦晋联合发起攻郑之势,祸起郑晋两段旧怨

话说,在永结“秦晋之好”历史事件之后的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郑国遭到了晋文公与秦穆公的联合围剿。对于郑国的君主当时的郑文公来说,引起该“祸事”的缘由是之前郑国两次得罪了晋国。

第一次,晋文公曾在一次逃亡中路过郑国,郑国并没有以礼相待于他;第二次,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郑国选择了错误的军事战略出兵帮助楚国打晋国。可惜的是,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尽管之后,郑国曾派人出使晋国与之结好,而且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这依然不能令晋国放下对郑国仇恨。于是,这次晋国对郑国新仇旧恨一起报,邀约了秦国一起合围攻郑。

风烛残年才得用武之地:烛之武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这时候,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南面。眼看着,一场灭顶之灾就在眼前!情急之下,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前去说服秦军退军,并保证只要他去,一定可以令军队撤军。

于是,郑伯找到烛之武,晓以大义,说明利害。临危受命的烛之武,以国之安危忘个人之私,不顾风烛残年一大把年纪的不易答应了郑伯。

当天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他见到了秦伯,并说道:

“秦晋合围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已经快要灭亡了。但是灭掉郑国如果对秦国有好处的话,我就不会前来烦劳您了。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应该知道它的困难;而且您怎么能用灭掉郑国的方法来加强邻国晋国的势力呢?如果邻国加强,必然对应的是您国的势力削弱。如果您能够放弃攻打郑国,而将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对于您外交使者的往来,我们郑国可以提供资粮馆舍给他们,这对您并没有害处。何况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座城给您,可是当他一渡过黄河回到自己的国家,当晚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来堤防您,这事情您也是知道的。晋国又怎么会满足呢?晋国已经打算将郑国作为在他东面的疆界,他又要扩展他在西面的疆界。而西面是秦国,他不来损害秦国又会扩展到哪儿去呢?他只有损害秦国使晋国得到应有的好处。这事,还是请您仔细考虑吧。“

烛之武一席话,说得秦伯顿为开朗,当即跟郑人结盟。并派出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然后撤军回去。

这时候,晋文公看到同盟已被瓦解,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无奈的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秦伯)力量的帮助我到不了今天,我依靠人家的力量而反过来伤害人家,这不仁慈;就这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十分不明智;而且用散乱的局面来替代出兵时的整齐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撤离了对郑国的围困。

由此,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就这么在烛之武的三言两语中得以免除,令国家转危为安,获得暂时的安宁。

结语:

我们不得不佩服烛之武的口才智慧。整个对秦伯的劝谏,他从为对方着想的利益方面出发,晓之以利害,而且同时应用了攻心术,暗示秦伯晋国不讲信用的过去,今天应该不要轻信的道理,彻底令秦国放弃这次合围之攻伐,而与郑国达成同盟友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