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明清两朝治理水平差距有多大?清朝社会倒退有多严重

正谈清代十二朝
外国人眼中的明朝
对于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来到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再游历了多个城市后,定居在了北京。他在《中国扎记》中这样描写他看到的明朝:“这里物产极大丰富,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丽,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利玛窦甚至感慨“柏拉图在《共和国》中叙述的理想王国,在中国已付诸实现。”
而西班牙人门多萨在根据中国史书记载以及走访过中国的传教士和其他人士的记述编撰的《中华大帝国史》中这样描写明朝:“他们还有一件非常好的,使得我们都对他们这些异教徒惊叹的事,那就是在他们的一切城市中都有医院,老是客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我们因此问他们原因何在,回答说,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大地区,其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的人居住的房屋,这些人就居住在所说的房屋里,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有充分的大米供应。它可以在上述的大馆舍中住到死去,此外,他们在这些地方养的有猪和鸡,因此穷人无须行乞而活下来”。…………
或许那些外国佬记录有些夸张,就像前些年那些去美国游历的中国人回家后,胡吹美国各种好,把美国吹得天上少有,甚至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一样,但是还得说,那时候在西方人的眼里,明朝时期的中国是非常富庶和强大的。
历史记录
明朝前期国力强大,曾7下西洋,很多外国人呢都跑到中国后回去和别人诉说在中国的见闻,比如传教士利玛窦的评语:“远比欧洲富裕得多。”对广东的评价是放大版的威尼斯,美丽富饶交通方便。传教士曾德昭赞扬中国农民体质好,生活态度开朗热情,有比欧洲农民先进的农具
而清朝在乾隆盛世时也有外国人来,但却是怎样的。
1793年7月,马嘎尔尼使团乘“狮子号”抵达天津大沽口外。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在天津登陆后,使团沿白河北上北京。在英国人眼里,两岸的民居实在是太寒陋了,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有细致的观察,他有一项结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文化影响。
明末一系列介绍中国的图书,很快在同时期的西方火热起来,甚至引发一个流行欧洲上百年的热潮:中国热。
在这场中国热里,穿中国丝绸,摇中国纸扇,收藏中国瓷器,看中国皮影,养中国金鱼,都是常见的流行时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里特意建造了“中国宫”。英国女王更是个中国迷,以写鲁滨逊的那位作家笛福的形容:女王房屋的图案家具,都要中国造,且最爱中国汉服
而清朝时,欧洲全面超过了中国,也就没什么影响了
所以那时候的欧洲人更喜欢明朝。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