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出土一座地宫,墓主却是中国名将,他被辜负了2000年

葉子口腔科普丽丽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飞将军李广是李信的后人,李广家世代习箭。匈奴对汉朝的领土虎视眈眈之时,李广抗击匈奴,骁勇善战,名声远扬。作为西汉对抗击匈奴影响最大的将领,李广的命运让人同情,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没有走出悲惨的命运。
李陵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2000多年以来,对他的评价都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对于李陵的评价很多人用“叛徒”这个词。李陵因为和匈奴的势力存在一定的悬殊,最终寡不敌众败给匈奴,不得已之下向匈奴投降。李陵投降之后有很多的说法,墙倒众人推,有人甚至说李陵投降之后为匈奴练兵。
背叛的话被汉武帝知道,作为皇帝如何能忍受这样的事实,李陵的家人因此被诛杀。众所周知在汉武帝时期有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名为苏武。苏武作为外交使者,却被匈奴扣留。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苏武坚守自己的节操,他热爱祖国,又怎会成为匈奴的座上宾。苏武自此成为一名牧羊人,经过十九年的磨难,被匈奴释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苏武相比,李陵在很多人眼里成为卖国求荣之人。李陵投降时,司马迁正在奉命写《史记》,别人眼里的背叛者,在司马迁笔下成为英雄人物。李陵的消息从边关传来,汉武帝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觉得李陵平日里是一个对国家、对家人、对战士都是有情有义的人。
司马迁不仅替李陵说好话,还对那些落井下石,对李陵的罪名无限放大的人进行讽刺。此时的皇帝正在气头上,岂容司马迁这样说话,他十分愤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最后受到的惩罚是宫刑,对于司马迁这样的文人而言是一辈子的污点。司马迁在李陵这件事情上受到的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他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屈辱之中,司马迁仍然坚持完成《史记》的创作。
在李陵家人被杀之前,汉武帝听说李陵是因为援军没有及时赶到,无法抵抗而屈服。于是他找公孙敖去匈奴之地接李陵回来。匈奴对李陵是十分称赞的,便不同意他回去。公孙敖没有完成任务害怕被责罚,就编造李陵在给匈奴练兵,将他的家人置于死地。李陵听闻自己的全家被皇帝所杀,内心十分难受,他对此失望至极,灰心丧气之下彻底转投匈奴旗下。
李陵虽然投降于匈奴,但是他不愿和汉朝为敌。即使他没有为匈奴而战,匈奴的首领还是很欣赏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李陵带着妻子远离匈奴驻扎的地方,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居住。随着对历史的研究,不少关于李陵的细节被发现,如果书中的资料不足以说明什么,那出土的文物一定具有说服力。
出土的文物颠覆了人们对李陵的印象,在此之前很难有人想到李陵临死之前仍然惦记远方的汉朝。上世纪40年代,俄罗斯的苏伯利亚地区出土过一座地宫,这座地宫和之前出土的建筑截然不同。地宫是当地人在挖土的过程中发现的,因为与本地的建筑风格十分迥异,他们上报有关部门。在专家的考察中被证实这是汉代的建筑类型,墓主人是一位中国人。
无意中出土的墓碑为李陵洗刷冤屈,历经2000多年他终于被正名。在出土的地宫之中有很多汉朝时期的瓦当,地宫的形式也是汉朝的标准。如果没有被奸人所害,李陵很有可能回归家园。“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这是李陵墓中的瓦当,在他临死之前仍然希望皇帝能够长久的欢乐。
李陵墓让后人看见关于这位名将的真相,他只是身在匈奴心在汉。他的投降只是诈投,他没有想到皇帝听信谗言,不愿相信他的忠诚。权威的史书中李陵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的爷爷和父亲又何尝不是。李陵的爷爷和父亲在唐朝的时候被唐朝皇帝追认为先祖,对他们的功劳进行称赞,李陵的真相大白却等待千年的时间。
真相经过时间的洗礼出现在眼前,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迷雾被拨开,真相早晚会被弄清楚。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参考资料:
《史记》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