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中国古代文字长什么样?请看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古文字书法

浩然文史智智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 / 12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就形成了文字。甲骨文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在甲骨文以前还处于不成完整体系的时代,例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9000年前贾湖刻符。本文的照片均来自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作品

2 / 12 此图的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3 / 12 此图也是甲骨文。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前、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4 / 12 此图大篆字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5 / 12 此图也是大篆。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6 / 12 此图是秦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7 / 12 此图的小篆文字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的结晶,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8 / 12 此图是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9 / 12 此图是楚篆,即楚国的篆书文字。楚国所用字体有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为楚系文字篆书,可统称为楚篆。西周时期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的文字还没有多大区别。楚公家钟铭文就与宗周钟的铭文风格类似。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文字形体逐渐趋向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较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风格自由奔放。

10 / 12 此图也是楚篆。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此即所谓“鸟篆”的起源。此外还有些楚字,具虫形,是虫书的雏形。战国中期以后,竹简、帛书式的手写体据主导地位,铜器铸铭、刻铭均受其影响。字形趋扁平、体势简略,横笔昂首,首粗尾细,有的波势挑法己具后世隶书雏形。

11 / 12 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开始,主要脉络是:甲骨文 → 金文 → 篆书(大篆和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12 / 12 【《布衣镜界》关注百姓生活 弘扬传统文化,感谢您的评论、收藏、点赞、转载链接,敬请“关注”并查看前期及以后内容,谢谢!】

相关推荐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