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无奈!这个夏天又将是“史上最热”!
来源:腾讯医典
不知你发现没有
今年的“热”
似乎来得特别早 特别久
从5月底开始
全国多地持续高温
部分地区甚至超过40℃
真的是——
出门5分钟 流汗2小时
不少人觉得自己
和烤肉之间 只差一撮孜然
和扇贝之间 只差一头大蒜
而最大的梦想,就是——
哪凉快哪待着去
今年,真的比去年更热吗?
面对越来越热的天气,我们要怎么办?
很多人感觉——小时候的夏天,似乎没有现在这么热。
确实是这样!
数据显示,2023年是全球自1850年有明确温度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1]。而2023年北半球的夏天,是近两千年来最热的夏天[2]。
我国也一样。《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指出,2023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天。[3]
那今年呢?
联合国秘书长说,从2023年6月到2024年5月,这12个月中的每个月,都在打破这个月份有史以来的最高温度记录[4]。
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科学家们预测,未来五年(2024至2028年),全球每年平均近地表温度将比1850至1900年的基线高出1.1°C至1.9°C[4]。
这意味着,我们正在经历的高温甚至极端天气,在未来可能会频繁出现。
天气太热,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般来说,我们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夏天为22至28℃,冬天为16至24℃[5]。
当气温飙升,身体为了散热,会血管扩张,心跳和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和代谢加速,大量出汗,以维持体温稳定。
不过,这样也会让心脑血管系统承受巨大的压力。
国外研究提示,高温天气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一个月超过32.2 °C每多一天,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会增加0.12%[6]。
这个数字看似很小,但累积起来,却可能对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来自我国272个城市的研究也发现,高温天气会提高冠心病、脑卒中(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对女性和超过75岁的老年人危害更大[7]。
《我国272个主要城市环境温度与死亡风险和负担关系研究》[7]
对孩子们来说,高温也有很大影响。
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出生后9个月到2岁半里暴露于高温环境,其大脑白质内水的扩散程度(MD)会升高,从而延缓大脑的发育水平[8]。
除此以外,高温带来的健康损害包括但不限于[9]:
1. 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中暑)等;
2. 引发严重肺部疾病;
3. 影响肾功能,严重时导致肾衰竭;
4. 引起精神与行为障碍,如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甚至会增加暴力行为和自杀行为[10-11];
5. 导致皮肤和眼睛等部位的晒伤等。
面对高温天气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你在炎炎夏日保持健康:
首先,要及时关注高温预警。
高温预警分为三个等级,由弱到强分别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如果通过手机天气、新闻、广播等发现高温预警,一定要提高警惕!
老年人(尤其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儿童和户外工作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做好下面这些事(请收藏保存):
持续的高温、漫天的山火、猝不及防的暴雨洪水……近年来,极端天气似乎越来越多。
这或许是地球在警告我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地球“降降温”。
不要让未来的每个夏天,都成为“史上最热”。
不要让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晚年,都在“炙烤”中度过。
审稿专家:孟夏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健康教研室副教授
参考文献
1.https://climate.copernicus.eu/copernicus-2023-hottest-year-record
2.Esper, J., Torbenson, M. & Büntgen, U. 2023 summer warmth unparalleled over the past 2,000 years.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512-y
3.https://www.cma.gov.cn/zfxxgk/gknr/qxbg/202402/t20240223_6084527.html
4.https://news.un.org/zh/story/2024/06/11291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22
6.Kazi DS, Katznelson E, Liu C,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12, 2024. doi:10.1001/jamacardio.2024.1321
7.Chen R, Yin P, Wang L, Liu C, Niu Y, Wang W, Jiang Y, Liu Y, Liu J, Qi J, You J, Kan H, Zhou M.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 BMJ. 2018 Oct 31;363:k4306. doi: 10.1136/bmj.k4306. PMID: 30381293; PMCID: PMC6207921.
8.https://nature.66557.net/articles/s41558-024-02027-w
9.国家疾控局.https://mp.weixin.qq.com/s/MtsudkvN-zvah7blzTnbyw
10.Zhu Y, He C, Bell M, et al. Association of Ambient Temperature With the Prevalence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ong Partnered Women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South Asian Countries. JAMA Psychiatry. 2023;80(9):952–961.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3.1958
11.Zhou Y, Gao Y, Yin P, et al. Assessing the Burden of Suicide Death Associated With Nonoptimum Temperatu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JAMA Psychiatry. 2023;80(5):488–497.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3.0301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