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熟食: 看似新鲜实为预制?

弈事堂主
来源:家庭医生
近两年,预制菜备受关注。不少人为了规避买到预制菜,使尽浑身解数。殊不知,总有防不胜防的时候。
不久前,武汉肖女士在某超市购买了一份价值69.9元的卤水拼盘:
购买时,她看到产品正面写的分装日期是当日,保质期4天;回家吃了一半后才发现,产品背面竟然还有一个标签,上面写的生产日期是1个月前,保质期1年。
肖女士顿感被骗了:“如果我知道这是一份保质期一年的‘冷鲜熟食’,一定不会购买。”
超市熟食,竟也是预制菜,这种做法合规吗?
贴“阴阳”标签,实为逐利
不少网友反映,许多超市的熟食区都在玩类似“阴阳标签”的把戏,用预制菜冒充鲜食。
“阴阳标签”往往由正反两标签组成——
正标签:由熟食售卖商场、超市打印,一般贴在商品正面的显眼处,显示的是“分装日期”与“推荐赏味期”;
反标签:由熟食生产工厂所打印,一般贴在商品底部,不仅显示“生产日期”与“保质期”,还有配料、贮存条件、产品标准号、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食用方法等详细信息。
简单说,就是商场、超市从熟食工厂大批进货预制菜,每天解冻分装后,再销售给顾客。
这种做法不难理解,都是为了谋利。
一方面,能够节省超市的人工成本,既不需要请专门的师傅来制作熟食,也少了现杀、现煮、现卤等流程;
另一方面,能够减少损耗,冷冻产品保质期比较长,每天卖多少解冻多少,卖不完还能继续冷冻。

双标签合规,但涉嫌诈骗
上述“阴阳标签”事件被曝光后,该超市回应:“该商品的标签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确实。根据现有的食品安全法规,并未规定“商家使用预制菜需提前告知”。
但实际上,人们最在意的,是“阴阳标签”背后的误导与欺骗。
记者查看了某超市App,发现除卤水拼盘外,多款熟食产品如凉拌牛拼、泰式咖喱虾、泰式藕带凤爪拼盘等,都找不到任何“冷冻产品”的信息。
这些熟食多为塑料盒包装,页面上还有“即食”“保质期3天”等标签。很多人不细查看,可能就会以为这都是新鲜制作的。
对于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来说,长期吃这些预制菜,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肥胖等健康风险。
这样做,帮你分辨熟食“真身”
要判断超市售卖的熟食是否为店内新鲜制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仔细看包装
注意,包装的正反四周全都要看清。
若标签上明确标示的是“分装日期”,但没有明确的生产日期或冷冻日期,应警惕是否为预制食品。
同时,查看标签是否清晰标明产品的制作和储存方式,如“冷藏”、“冷冻”等标注,若没有,可向商家询问相关信息。
·了解“行话”
有些超市在标签上或被消费者询问时,会用“行话”,比如——
中央配餐:工厂做的,其实就是预制食品;
门店现制:超市或销售商家自行制作,一般为新鲜制作;
店内自制:超市或销售商家自行制作,但未必是新鲜制作,也可能是冷藏后解冻再售卖的,需进一步询问店家或看标签上的生产日期。
·观察食品本身
看外观:新鲜制作的熟食,通常色泽鲜亮、质感有弹性;冷冻产品在解冻后可能色泽较暗、质感松软。
闻味道:新鲜制作的熟食,通常香气扑鼻;冷冻产品在解冻后往往丧失部分原有的香气或味道。
辨价格:如果熟食的价格过低,也要警惕。因为预制食品通常生产成本较低,还有些商家为降低成本选择冷冻或预包装处理。
店家用预制菜
未来不能“躲猫猫”
2023年,江苏省消保委的一份微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反映,对于使用预制菜的情况,饭店、餐厅并未做到提前告知。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希望在未来,大家都能吃到“阳光下的预制菜”。
发布于:北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