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师辈出,为什么人们还屡屡怀念民国大师,偏见是问题

苦忘笑夏彤
说实话,目前中国的学术界也可以算是大师辈出,而且论成果、论理论的深入、论人才丝毫不逊色于民国时期而且要远远超过。然而为什么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说民国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大师啊,现在不出大师呢?我个人认为原因是以下这样。
一、大家抱着一种听段子的心理去了解大师
说实话,现在很多人了解大师,都是通过听段子的方式去了解大师,例如大家都在说的陈寅恪,大家都在啧啧称奇说陈寅恪先生的语言天赋,说他懂多少多少语言,其中又有多少会读,多少会写。然后感叹自己若是也有着这样的天赋就好了
然而陈寅恪先生最重要的几样贡献之一就是对于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关注,若有有人能了解“关中本位制度”,“关陇集团”这些已经是很不错了。然而陈先生的研究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后世的很多学者如韩昇、仇鹿鸣等人已经指出了陈先生研究中的部分疏漏并且予以纠正。由此看来,韩昇、仇鹿鸣先生也是当得起大师这一称谓的。但是说实话,真正从学术角度去看待大师的,又有几人呢?
因此单纯地抛开学术或者凭借道听途说而得到的某大师的学术成就就说此人为大师,而不进行细致的研究,仅仅凭借一些似真似假的段子就去了解大师,这是我们碎片化时代的悲哀。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方面与我们这些听众有关,一方面也与大众传媒有关。
说实话,在现在这个年代,你是不是大师需要的不是能力而是炒作。例如说那些让人贻笑大方的书法大师等,这些人仅仅是一些欺世盗名之辈,凭借着各种各样的短视频APP迅速爆红,然后就可以变成大师了。
说实在的,在校园中的教授们除了个别人,大部分人每天光是读书搞科研的时间都不够,更不要提去挖空心思去炒作自己之类的事情了。
而且在目前这个时代,我们去炒作民国大师,如陈寅恪、钱穆等人,恰恰也迎合了现在人民物质生活上来了但是精神世界依然干瘪的事实,大家不知道该挑选什么书读,既然有了民国大师的名号,那么自然就可以带动一波阅读风气。君不见多少伪书冠以明史学者吴晗大名出版,然后内容乌七八糟引人反感。
三、打破民国为黄金年代的思想
说实话,我们现在对于民国的包装也是过于美化,对于民国的想象也是过于美化了。例如说我之前看过一个广告叫做价格一夜回到民国(1948年),我当时都惊呆了。话说大家都不了解金圆券和银圆券吗?因此我们需要打破的一种观念就是,民国时代为黄金时代的观念。
似乎在我们看来,那时候的大师都是非常正直、学术水平高超、不畏强权、一身傲骨的。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当时并非是黄金年代,每个人也各有各的缺点,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完人。。
例如说刘文典本人爱吸鸦片,后面为了吸鸦片干脆留在了云南;例如说陈寅恪曾经对于抗日战争抱有极度悲观的态度……
因此我们应该打破民国为黄金时代的这种思想。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发布于:湖南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