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陈独秀的后人现状如何?3个英年早逝,剩下的后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苦忘笑夏彤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提起民国时期颇具影响力的仁人志士,除却孙中山、李大钊等人,陈独秀也一定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民主科学的提出者,也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引领着中国的革命志士们不断前行。

作为一个对于历史进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的重要人物,陈独秀的一生却并不顺遂,几次被敌方抓入监牢,儿女后代们也受其牵连,家庭动荡,子孙多有死伤。即便如此,陈家也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陈独秀本人在狱中也并未自甘堕落,源源不断地输出着振奋人心的文章和诗句,对共产党的发展起着精神支撑的作用。

而陈家幸存的后人们也继承了父辈的风华,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展现出谨良公明的家风。那么,陈独秀的后人现状如何呢?

陈独秀的后人现状如何?3个英年早逝,剩下的后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陈独秀

二子一女英年早逝,初代子嗣下场凄惨

陈独秀一生共娶妻四任,因此子女众多。其中陈延年、陈玉莹、陈乔年、陈松年为第一任妻子高晓岚所生,而陈光美,陈子美,陈鹤年则为第二任妻子高君曼所生。

兄弟姐妹七人各有所长。其中长子陈延年颇为全能,从小到大接受了中式与西式的不同形式教育,因此一生皓首穷经,对于新书、旧书的知识都很有兴趣,次子陈乔年与哥哥感情颇为深厚。

彼时陈独秀作为进步青年之一,被袁世凯的亲信四下追捕,不得已逃亡日本以避劫难,妻女则远避怀宁乡下。岂料仍未能阻挡追兵,在三子陈松年3岁时,追兵已赶至怀宁,在陈家宅院中打砸抢抄,并扬言要抓走陈独秀的3个儿子。三兄弟闻言慌忙跳墙逃窜,年纪最小的松年不慎落入邻家的澡盆,邻人忙装作为他洗澡,追兵误以为他是邻人的儿子,这才幸免于难。

然而一次的逃窜成功并没能阻挡事态的恶化,在松年17、18岁那两年,大哥、二哥接连在上海遇害,家中年长一辈悲痛异常,几度哭至昏厥,只好让松年与姐姐玉莹前去操办二位兄长的后事。由于是陈独秀之子,当局甚至不让亲人收尸,情状惨烈非常,松年只好与姐姐跪地祭拜,以表心意,姐姐玉莹受到强烈刺激而精神失常,在28岁那年也随两位兄长而去。

延年就义时未曾婚配,而乔年遇害时则已育有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母亲为保全女儿性命,将其送至互济会抚养,至今音讯全无。

陈独秀的后人现状如何?3个英年早逝,剩下的后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异母兄妹飘零四散,殃及后代隐姓埋名

长子次子落得如此下场,同父异母的兄妹们也未能独善其身。陈独秀最小的儿子陈鹤年在10岁那年就跟随着母亲离开了父亲,但仍未能摆脱自己复杂的家世背景。直至他考入北大政法系,并加入中共地下组织,仍因为陈独秀儿子的身份而不为各方势力所容。无奈之下只得改名“陈哲民”,逃往香港,隐姓埋名以求平安度日。

即便如此低调行事,陈鹤年的子女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特殊时期开始后,大女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却仍因祖父与父亲被划为右派分子。妻子无奈与陈鹤年划清界限,子女却依然被定性为右倾思想。二女儿为祖父申辩,三女儿无意脱口而出主席纪念章的价格太贵,都被界定为反革命思想,而小儿子则被远放至内蒙古插队13年。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家人才得以落实政策,搬至香港。

陈独秀的后人现状如何?3个英年早逝,剩下的后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陈鹤年的姐姐陈子美处境同样凄惨,在被划定为反革命后,她与弟弟相约逃亡香港,万般无奈之下,她与儿子冒险泅海偷渡,身系五个漂流瓶漂流十小时之久。而在抵达香港后,为防政府遣返,她来不及等待弟弟便再度逃亡美国。

由于此间讯息不详,许多人认为陈子美已死于十年动乱间,直至1997年《环球时报》发布对她的专访,陈子美后半生的经历才被披露于世。此时老人已深陷困境,半生积蓄被儿子席卷而空,自己也因积欠房租而被起诉至法庭,即将在88岁的高龄流落街头。所幸在报道披露后得到了“中华海外联谊会”九千美元的资助,度过了困境。

2008年2月,陈子美突发疾病,在两个月后客死他乡,在这其间,没有任何亲人探望她,后事也拖延月余未能成办,可谓一生崎岖,晚景凄凉。

松年一脉仅存,子女多有所成

陈独秀的后人现状如何?3个英年早逝,剩下的后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作为陈独秀的第三子,陈松年的青少年时期颇为坎坷,他并没有像两个哥哥一样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没有完成大学学业就因动乱的局势而不得已辍学。在人生最好的青年年华中,陈松年扛起了长子的重担,一人负担着全家人的安危。

在他28岁那年,父亲陈独秀即将出狱,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逐日逼近。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松年分身乏术,只得将家财藏至祠堂,再携1岁幼女、柔弱发妻、苍老祖母一路乘船前往武汉接父亲与年轻的继母。回乡后却发现家财仍然被扫劫一空,陈松年无法,只得携家带口前往四川。

流亡四川的日子里,陈家的日子十分艰难,一家六口只靠陈松年夫妇教书为生,但十分其乐融融,陈松年十分珍惜与父亲迟来的朝夕相处,尽心陪伴伺候,人至晚景的陈独秀也开始享受儿孙之乐。1941、1942年,祖母与父亲接连去世,战火频发之际,竟无处安葬,陈松年千求万求,总算将亲人的棺木沿江运回安庆。

解放后,陈松年坎坷的人生也并未好转多少,父亲复杂的政治背景给他带来了不少阻碍,谁能想到陈独秀之名非但不能庇护子女,反而给子女带来重重磨难呢?为维持一子三女的生活质量,夫妻二人辗转多份工作,家境仍然未见起色。懂事的子女提出终止学业,外出务工以减轻家庭负担的想法,却被陈松年严词拒绝,他不愿让子女重蹈自己的覆辙,与妻子二人更加卖力地挣钱养家,连抬土修路的体力活也不拒绝。

陈独秀的后人现状如何?3个英年早逝,剩下的后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陈松年

积劳成疾之下,妻子早早去世,陈松年一家的生活愈发困难,直至主席视察时得知陈独秀的后人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情况这才得到改善,在主席的号令下,陈家得到了每月30元的补贴,陈松年也得到了稳定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松年被推举为文史馆馆员,圆了父亲陈独秀书香世家的梦。

陈松年的子女们也颇有建树,他们不负父母的期望,接受了良好的体系化教育,长子陈长琦现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院的院长,以深厚的学科基础与创造性思维散发着自己的光与热。而长女陈长玮则进入了设计院工作,遗憾寿元早尽,早早离开了人世,次女陈长玙成为了军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唯一因特殊时期而没有接受系统的大学教育的幼女陈长璞也在回城后努力钻研,成为了文物管理局的副局长,毕生致力于研究祖父陈独秀。

陈松年的幼女陈长璞为人直率可亲,在接受采访时,曾言:“我们家的历史是一部悲壮史。”

陈独秀的后人现状如何?3个英年早逝,剩下的后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虽然父亲陈独秀的身份为子女们带来了不少波折磨难,但也成为了他们成长的试金石,子女们同样也深深怀恋着父亲。陈松年年近七旬时,仍每年步行10余里祭拜父亲,直至其溘然长逝的那一天。

纵观陈独秀的家史,不难感受到一种造化弄人的无常,但也同样能感受到一种家族家风的传承与传递,好的家风能让子孙后代沐仁浴义、不扶自直,吾辈也应当自省,从陈独秀的家史中得到启示的力量。

文/趣史社

发布于:湖南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3条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